您当前的位置:代表事迹
王自莲:利用互助组带动妇女创业致富
中国妇女报  2013-10-16
  

王自莲在工作。

  九月,位于安徽含山县清溪镇长山脚下的太平村安静而宁谧,从105省道边一条不起眼的石子路曲折蜿蜒向北约摸二十分钟,才能隐约看到山坳里的小村。
    见到王自莲,这位村妇代会主任刚汗涔涔地从村民谷光珍家里走出来。谷光珍的爱人在外打工,由于腿有残疾,谷光珍行动不便。在村里留守妇女互助组的帮助下,不仅两亩水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干起了来料加工,为一家制衣厂制作衣袖。这两天田里农活不多,王自莲带着一帮留守姐妹们坐在谷光珍家整洁明亮的小院儿里,边唠家常边缝制衣料。
    这不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王自莲。
    五年前,当王自莲和姐妹们自发组成的第一个“留守妇女互助组”时,已经“当了十几年妇代会主任”的她就是一副淳朴的农家妇女的模样。
    太平村的地理条件较差,全村80%以上的耕地都是岗坡地,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收益也低,全村720多户人家、2598名村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有8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难题丛生。
    2002年,这支让王自莲和太平村日后名声大噪的“留守妇女互助组”,应“难”而生。
    当年秋收,王自莲到小贾村民组了解秋收进度。来到村民张秀芳家,张秀芳一见老大姐,顿时泣不成声。原来,张秀芳家有3亩多稻田,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她只能一个人没日没夜地收割,可即便这样,一天连半亩稻子都割不完,家里年幼的孩子没人照看,哇哇直哭找妈妈,张秀芳急得满嘴燎泡。
    这让王自莲琢磨起困扰留守妇女的“大难题”。
    联想到自己家妯娌们互相帮助的场景,王自莲灵机一动,有了主意:“村里这样的留守姐妹还有不少,如果大家能团结起来协作收割,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留出人照顾孩子,不是一举两得吗?”
    当天下午,小贾村6名留守妇女就走到了一起:留一个人在家负责做饭和照顾6家的孩子,其余5人一起下地干活,各家的农活安排好顺序,轮流干。
    当年秋收结束,小组成员荣良梅为大家算了一笔账:一人在家种两亩稻,收割、挑稻根本忙不过来,如果不把丈夫叫回来,只好请人,一个人一天70元,外加中午和晚上两餐饭,一天至少要花100多元。而现在,同样的农活,互助小组6个人一起做,大家说说笑笑,唠唠家常,几天就能干完。
    “是群众的智慧和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成就了第一支‘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含山县妇联主席吕修年说,“初创时,一支支‘神奇’的互助组,不仅解决了留守妇女劳力不足、精神生活孤寂的问题,更为一直试图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妇联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工作思路。”
    2009年起,这支当初由留守妇女自发组成的互助组,经由省市县镇四级妇联联手推广,妇联牵手政府职能部门扶持引导,在全省范围内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
    如今,王自莲又开始琢磨“如何利用互助组带动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的新课题。
    很快,王自莲成为村里种养殖大户的常客,互助组也有了更多内涵——拉上养鸽女能手王福莲,有了“养鸽互助组”;动员互助小组长凌梅梅干起了生猪饲养,带动周边妇女学习养殖技术;在王福莲的帮助下,曾经的困难户谷和梅,在自家办起了小型养鸽场,养殖种鸽近千对,年纯收入超过六万元。摆脱了贫困的谷和梅不忘感恩,在村里也组建了互助组,辐射带动更多的留守妇女学技术、走致富路。
    “11年间,从互帮农活,到互助创业,从妇女干部带头,到女能人牵头,从自发成立互助组,到自觉建立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互助’,不仅让留守妇女摆脱了受助于人的窘境,摘去了弱势群体的帽子,更让她们在助人和互助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走在太平村干净整洁的乡村小路上,王自莲滔滔不绝。
    “我还在想办法,创造更多机会,吸引在外打工的男人们回乡。”已经赢得鲜花、荣誉和掌声的王自莲说,在继续拓展互助组的价值的路上,她还不“满足”。(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