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媒体报道
提高媒体性别意识 塑造女性主流形象
——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三人谈
中国妇女报  2013-10-29

妇女十一大代表刘利群

妇女十一大代表贾学蕊

妇女十一大代表杨玲玲

 
  媒体的立场和新闻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决定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少数媒体刻意捏造、歪曲事实,借贬低女性哗众取宠,需要监督部门及时加以约束和处罚;女性形象的表现是否准确,会在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上有所反映,社会应客观地看待女性形象,媒体也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在多媒体时代,不同媒体是如何塑造女性的?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否存在污名化现象?报道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的妇女风貌?如何提升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在妇女十一大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来自传媒研究、电视台及报纸从业者。
 
  刘利群:媒体从业者需提高性别敏感度和性别意识
 
  妇女十一大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认为,不同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体现出差异性。首先,基于女性本身数量庞大,存在差异。其次,不同媒体的立场、定位和导向不同,媒体报道的具体事件和具体情况也有很多差别,所以对女性形象的呈现是非常多样化的。
  “媒体的立场和新闻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决定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刘利群指出,一些媒体由于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在报道时有失偏颇,将女性作为消费的对象。
  刘利群表示,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女性群体有一些新的特质和变化,社会文化塑造了女性,也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女性的形象有很多种,在媒体的呈现中,有时能全面呈现,有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有些是传统的贤妻良母,有些是善良的天使,有些是个性张扬的“魔女”。
  当代一些影视剧中,特别是在家庭题材、都市题材、婚恋题材的影视剧里,对女性的形象有较多的描绘。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杜拉拉的成长就反映了职业女性从一个新人“菜鸟”到成熟职业女性的转变,对当代女性独立自信的一面有很好的展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郑微也是当代女性成长的一个缩影。热情勇敢,敢爱敢恨。《失恋三十三天》里的黄小仙则是个性敏感的女性,失恋恨嫁的历程,让她蜕变成一个更坚强的自我。
  “当然,每个影视角色都是既反映妇女某些方面的共性,同时也是有独特气质的,她们能代表一些女性,但不能代表全部的女性。”刘利群希望社会客观地看待女性形象,更希望报道、传播形象的媒体能担负起责任。
  “媒体需要公平、全面、多样化地反映女性的形象。媒体本身在提升普及性别意识方面也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推广。”刘利群认为,媒体工作者尤其是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性别敏感度和性别意识,拒绝做一些歧视女性、侮辱女性的题材和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专门发布了指导媒体如何报道性别议题的《性别敏感指标标准》,详细列举了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恪守性别平等的原则。
  此外,大众是媒体的受众者,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刘利群说,大众需要提高媒介素养,普及性别意识,对媒体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够客观地看待和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贾学蕊:传媒要真实反映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我们经常能看到大众传媒关于女性的负面报道:一脱成名的;借潜规则上位的;不劳而获甘当二奶的,如此等等。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当代女性道德滑坡、整体素质下降?或认为大众传媒歧视女性,异化、贬低了女性形象?我认为这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妇女十一大代表、安徽日报记者贾学蕊认为,当今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女性价值取向也必然趋于多元化。社会上有追求“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性,有像芙蓉姐姐、凤姐、甘露露这样有争议的人物,也有更多立足岗位、踏实进取,凭借自身努力取得成绩并回报社会的女性。如参加本次妇代会的安徽团里,就有全国首创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模式的含山县太平村妇代会主任王自莲;全国道德模范、安徽的好媳妇何涛;党的十八大代表、“公交天使”杨苗苗……媒体对这些优秀女性的报道,同样不吝篇幅和辞藻。可以说,中国妇女十一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名优秀妇女代表相聚在北京,本身就说明中国当代女性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说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其次,古今中外都有特立独行、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只要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我认为社会应当给媒体一些宽容,保障其真实反映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的权利。”贾学蕊认为,监督社会同样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不容扼杀。
  此外,她还提出,信息社会,肤浅、浮躁、浮华之风不可避免地会侵蚀大众传媒,少数媒体刻意捏造歪曲事实,借贬低女性哗众取宠,一味追求美女经济、商业利益,需要监督部门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约束和处罚。
 
  杨玲玲:动员起来,改变女性“被看”的位置
 
  作为电视媒体的从业者,妇女十一大代表、江西广播电视台台长杨玲玲对这一话题颇有感慨。
  杨玲玲认为,两性的传统角色定型仍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头脑和社会现象中。杨玲玲特别认同彭珮云同志曾经说过的: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就会使人忽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会对妇女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误导。
  其中,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尤其不尽如人意。杨玲玲指出,一些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反映出的不是勤于家务任劳任怨的妇女,就是服饰和美容品的崇拜者,而男性形象则是成熟、富有和自信,是科技的主导者,两性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早在1971年,国外的市场研究者就发现,杂志广告反映出四种关于妇女的刻板形象:妇女的位置是在家里;妇女不做重要决定,也不做重要的事;妇女依靠男人,需要他们保护;男人首先把女人看作性对象——他们对妇女作为人不感兴趣。“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变化并不大,就以我从事的电视行业里的广告来说,女性也通常处于‘被看’‘被物化’‘被消费’的位置。”杨玲玲说。
  作为台长,杨玲玲对江西电视台涉及相关内容的广告要求非常严格。“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女性形象的表现是否准确,一定会在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上有所反映。”杨玲玲还举例说,有些媒体在宣传成功女性时,也要表现其如何处理家庭责任,或者是对家人的歉疚,似乎对女人来说,无论事业如何成功,“相夫教子”也要做得好才是优秀女性,而对男性则没有这个标准。
  为此,杨玲玲希望各媒体在传播报道时,能多从性别视角出发,全面地、多角度地报道女性,还她们本来的姿态。(本报记者 刘霞 耿兴敏 刘旭)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