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
2006年获奖者

  王小云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小云长期致力于密码理论的研究,成功破解了系列国际通用Hash函数算法,4篇论文被授予2005年最佳论文,并囊括了密码领域最权威年会欧密会与美密会的最佳论文。在国际密码研究协会IACR 2007年度杰出报告中,Jacques Stern教授在介绍15世纪至今密码学领域26件大事时,特别介绍了SHA-1, MD5两大算法的破解。《SCIENCE》发表了专题评论文章。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为此发表了系列评论、出台了新的数字签名政策、举办了两次国际Hash函数研讨会以应对目前Hash函数的安全现状,并制定了2008-2012年新的Hash函数设计时间表。王小云教授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承担着“97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的课题研究。


  付玉杰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付玉杰教授是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森林植物有效成分的应用基础研究,在森林植物资源栽培,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与转化,有效成分高效诱导、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作用机理,以及有效成分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成绩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7篇,在资源有效成分分析、分离及活性作用机制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CA、JSS、 Planta Medica等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3名)、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1名)、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名和第2名)、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3名)等奖励。


  卓嘎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2年6月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2年9月~2003年9月在韩国延世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3年10月至今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负责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方面的研究。曾有幸跟随导师们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试验及研究项目。2005年来负责完成国家人事部、中国气象局等资助课题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开放课题4项。这些研究工作涉及高原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以及数值天气预报等多方面,项目的完成将对进一步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高青藏高原地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发挥积极作用。曾经参与的两项研究课题分别获得2001年甘肃省“气象科技工作一等奖”,2004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杨晓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研究21年。她带领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较完善的小鼠条件基因打靶技术平台,系统地揭示了转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维持组织稳态和抑制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生理功能和分子机制,成功研制了肝细胞癌、骨质疏松、食管癌和心肌肥厚等多种人类重要疾病的小鼠模型。她在这一领域的许多原创性工作得到了国际其他独立研究小组的引证,53篇SCI研究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330,SCI论文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获得日本JALAS国际奖。2004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 “求是杰出青年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7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谢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英国皇家化学会《Dalton Transactions》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无机化学学报》等编委。致力于机敏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合成、性能及理论研究,发展纳米单元有序组装与宏观尺度纳米结构构筑的新原理、新方法。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拜耳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科学院十大女杰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现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2006年提名奖获得者

吴骊珠
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室的工作。

  长期致力于超分子体系中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结题被评为优秀并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后续支持,2004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Inorganic Chemistry”的国际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编委、《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

张拴勤
  张拴勤1999年获得同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同年来部队某一研究所工作。自入所以来,被评为总装“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无锡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被评为该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中国兵工学会工程装备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荣获第三届中国女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和集体三等功2次;获研究所所基层建设先进个人;荣获该研究所创新个人。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排名为1,1,3,3,5),三等奖2项(排名为3,4);获得国防发明专利5项;在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B”、“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均第一作者,SCI收录4篇)。共参与主持的项目有型号、预先研究、创新项目等共15个项目。

李惠
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惠曾多次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现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理事会理事、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学会规范与标准分委员会委员、泛亚太平洋智能传感网络与结构健康监测网络协作研究中心材料委员会主席、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结构控制与监测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Journal of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Journal of Asian Building and Engineering、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期刊编委。
  李惠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研究或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一般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均为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二和第五)、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二、三、五)、国家专利8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篇,其中30余篇SCI,52篇EI,6篇国际会议大会报告;应邀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加州Irvine分校和休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讲学。

黄如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系系主任、微电子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如是《中国科学》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editor、IEEE EDS Adcom member。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半导体逻辑和存储器件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等方面。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与三星、INTEL、FUJITSU等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提出了多种非传统新结构器件及新工艺技术,为推进半导体技术代的发展以及针对不同应用的器件和工艺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学术报告。已合作出版著作4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包括IEDM文章、EDL和T-ED上多篇文章,获得26项授权发明专利。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奖励。

傅绥燕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绥燕1991年在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年赴德国马普高空大气所(MPAe)做访问研究,2001年1月于德国不伦瑞克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回国工作。主要从事地球磁层物理方面的研究,发表与合作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曾先后于1992年获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199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6年获得第四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200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加者)。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通报》编委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等期刊特约编审等。曾任亚太地球物理学会(AOGS)磁层组学术秘书职务等。



 
 
 
版权所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技术支持:北京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5号  邮编: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