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胡奉雅
​“钢铁裁缝”逐梦大国重器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4.05.06 字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在中央团校学习的胡奉雅每天依旧保持着工作状态,“培训课程结束之后,我还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处理好当天的工作。团队的人都很拼,科研任务不能等,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尽管每天凌晨才能休息,但谈到科研、谈到团队,她总是神采奕奕。

“90后”的胡奉雅是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她,被同事们誉为“女绣才”。

近年来,胡奉雅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别人不能焊”的材料上,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世界性难题。在深海装备配套焊接材料和工艺开发中,中国万米深潜器建造打破了国外垄断,高效窄间隙焊接装备与工艺研发达国际领先水平。胡奉雅负责或参与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省级等项目近40项,承担重点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和评定30余项,发表论文15篇,授权专利20项,获各级科研奖项10余项。

不断学习提升,立志钢铁报国

2008年,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结构时,胡奉雅被震撼到了。从此,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钢铁报国的种子。那一年,她考入了心仪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成绩优异的她,大二就被导师选入实验室,参与国家863项目焊接装备搭建。4年的大学生活,让她明白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为了不断地学习提升,本科毕业后,胡奉雅选择出国留学,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

2015年,胡奉雅放弃了国外全额奖学金读博士的机会,毅然来到钢铁工业长子——鞍钢,因为她知道,只有在这里才能接触到更多的国之重器。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胡奉雅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建功大国重器比自己想象的更难、更复杂。在孩子过完两岁生日的第二天,她踏上去英国剑桥求学之路,加入英国皇家工程院、科学院双院士负责的相变课题组,成为系里当时最年轻的访问学者。在做访问学者的半年时间里,胡奉雅白天走访知名的焊接研究机构,晚上经常熬夜做实验。

剑桥学习回来后,胡奉雅立志要在深海、深空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祖国争光。

矢志科研创新,奋力卡脖子攻坚

在制造业,焊接技术犹如“量体裁衣”,对大国重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制造企业还是采用手工焊接,根本无法定量保证焊接质量,智能化自动化焊接工艺尤为关键。刚开始独立负责项目时,胡奉雅想通过所学的知识缩短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通过两年间上百次的实验,胡奉雅突破工艺瓶颈,她不仅能够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焊接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还能够焊接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更能够把现有的焊接效率提高10倍以上,熔焊技术全球遥遥领先。

一直以来,胡奉雅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瞄准“不能焊的材料”、世界应用领域还是“零”的科研项目。《钛钢复合板焊接技术研究》就是这样的课题,通过团队努力,实现传统焊接技术升级,实现国内首次桥梁领域的应用。但这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钛和钢无法直接熔焊这一难题,她从未放弃心中的梦想,经过艰苦科研攻关,终于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世界性难题,并完成国际专利布局。

圆梦大国重器,做焊接领域的“领跑者”

身在东北辽宁,志在央企鞍钢。胡奉雅以钢材为“布”,以焊枪为“针”,以独有的智能先进焊接技术为“线”,打破国际、国内首发新钢种应用壁垒,把不同钢材“绣”入中国万米深潜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大国重器中,梦圆“国之大者”。

如今,作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胡奉雅已成长为团队负责人。她积极发挥传帮带和典型引领作用,凝聚更多的青年投身钢铁强国实践,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鞍钢应用创新青年突击队在水下焊接领域不断创新,破冰水下原位修复核心关键技术。工作之余,她又继续回到母校哈工大攻读博士,聚焦服务国家深空探测发展战略,锁定对空探测装备连接,奋力实现从“并跑”到“领跑”。

科技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路永不停歇。面向未来,胡奉雅表示,她将不忘初心,继续坚持探索科技“无人区”,带领科研团队想人之不敢想,做人之未曾做,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国家战略高技能领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