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村里来了个“房管家” | |
——记北京市密云区银冶岭村第一书记胡雪 | |
|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汽车盘山而行,穿过苍郁的林海,急转直下绕过满是李子树的山谷坳地,只见一条乡间柏油小路向外延伸,沿此再行十来分钟,一个北方山野里古朴秀气的小村悄然出现。 “姨,出工呢!今天啥活儿啊?公司说给上保险了吧?”一大早,胡雪从镇上赶到村里,查看新民宿的工程进度。作为北京市密云区银冶岭村第一书记,胡雪深知村里势如破竹的一栋栋新楼,不仅仅是银冶岭对标发展的第一产业,更是今后乡亲们的“金饭碗”“致富楼”。 老房换新颜 2021年12月,胡雪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选派到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银冶岭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我带着大干一场的决心而来,但摸完‘家底’,现实情况的难确实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原来银冶岭村是市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早在2013年就将几乎所有的土地(近2万亩)租给了一家企业,多年来一直没有深入开发,村经济多年停滞,缺少发展“本钱”。 不仅是土地问题,没水、没产业的“空心村”让当地人也失去了信心,村“两委”班子踟蹰难行,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村民无力发展,更加剧了银冶岭与周边村子的发展差距。 怎么办?胡雪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足不出村找对策、摸家底、想办法,没走过的山路蹚着雨雪而过,没爬过的山岭顶着寒风勘测,没熟络的乡亲一次次热情走访……三个月下来,她完成了《银冶岭村农房集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记载了村里老旧院落数目、招商路径、增设就业岗位、项目预算等细节,一步步谋划银冶岭未来五年发展。 “咱们村能挖掘的,目前只有几十个闲置的老旧院落。”胡雪“挖”出这唯一的“金疙瘩”后,想着法子激活赋能。上任一年多来,她相继联系了20多家文旅企业,表来意、畅前景、邀考察,和村书记拉着投资方看房、上山、入洞,不断共情沟通、耐心倾听,终于争取到了两家民宿企业的投资意向。 两家企业得来不易,胡雪不敢掉以轻心。“我们对企业的团队、信誉做了充分调研,必须识别出那些蹭热点、玩概念、不出资金套政策的投资,不能让穷村添新愁。” “面子”有了,“里子”跟上。“旧院落改造新民宿”的方案犹如一汪活水,打开了村集体的经营思路。随后,胡雪和村委班子深入开发,修复银冶岭“银矿遗址、抗战史实”等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力争以文兴业,细绣乡村文旅产业“内里”。 “我们有短板,也有优势,领头人要做的就是盘活一切乡村发展要素,碰撞融合原生态力量,打造充满活力的新业态。”胡雪坚信,在乡村文旅内涵上下功夫,是让“空心村”产业从无到有、变废为宝的一招“先手棋”。 事实证明,探路探到了点子上,一家研学旅游公司看中了银冶岭独特的环境条件,相继投资了青少年研学、自然森林体验等项目。如今,精品民宿、餐饮中心、学堂书院、山间青旅等新产业顺利落地,其中“隐野森林”研学项目被列为密云区2023年文旅产业重点项目。 靠谱的“房管家” 第一书记能干什么?在胡雪没来前,银冶岭的村民可能答不上来,胡雪来了后,他们的一致回答是“靠谱”。过去,大家对招商引资、老房改造心存疑虑:把我的房子弄糟怎么办?这项目能兑现就业吗?不会最后又烂尾吧?……为了打消村民对企业承包老房的疑虑,胡雪倡导和推行企业的事情企业定、村里的事情村里管、交叉的事情商量办,村书记管总、第一书记对接协调、村合作社靠前服务。在农房问题上,她更是主动挑梁担责,以村集体背书“过道手”再转租,公正担保解决“两头怕”的问题。 “当初是有顾虑的,既怕没人瞧得上我们村,更怕企业半路撂挑子,引发村内矛盾。村‘两委’要努力树立村集体靠谱、能扛事的形象。”银冶岭党支部书记田中山说,带动村民致富,靠的是“人心齐”,只有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此,胡雪当起了“房管家”。房主吵租金,邻居诉遮阳,村民有顾虑……统统找她解决;为了解决采光纠纷,她甚至用上了日光照射3D模拟视频,解疑劝和、督促改进……“办好事也难”伴随着整个发展过程。 胡雪回想当初一遍一遍和村民沟通,甚至把村民“留用两个杂物间”的意愿单独拿出来跟企业承租方沟通,最大限度保护村民利益。“开发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开发损害了村民的权益,发展就变味了。”胡雪说。 如今,随着一栋栋精美的民宿建起,十几个村民参加了培训,有了工作,收入较原来多了不止一倍。“胡书记,来上班啦?”走在村里,迎面而来的村民寒暄中透着的肯定与关心,让胡雪感到真正的脚踏实地。 “大家对房屋流转的情绪从最初的排斥转变为羡慕,很多人庆幸第一批就把房子转给了我们。”田书记感叹,村领导班子在胡雪的带动下,“争”来了很多政策,例如,胡雪主持申报消薄资金200万元投入项目建设,确保了村集体每年固定分红20万元,摘掉“薄弱”帽子;还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万元,帮助村庄往宽路、明渠、净水的方向发展。 第一书记是什么?胡雪每每在遇到困难时深思这个问题,“我也可以躺平两年无功无过,但村民们叫我‘第一书记’,这是党给我的荣光,是奋斗、是锤炼,更是担当。只要在第一书记岗位上一天,我就会用心用情为乡亲们谋发展。” 接好“第一棒” 两年时间,胡雪与村民们携手,共用30套破旧农房招商引资,吸引4家公司村域注册,一期投资额达到1500万元,11套农房翻修改造,村庄年收益50万元,并带动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旧院落蝶变“网红地”的文旅产业蓝图正徐徐展开。 作为第一个在银冶岭“开荒拓土”的第一书记,这份“答卷”并不能让胡雪满意。她深知银冶岭离实现全村富裕和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础设施改造、信息化建设、产业联动、就业培训对接等问题在她心中一一标注,逐步推进。 为了鼓励企业招收和培养当地村民,让有意愿者能近距离学习先进管理、运营经验,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胡雪联系自己的派出单位,送来4万元生活物资,让村里老人们知道党和政府一直在关心他们,村里发展好了更不会忘记他们。 为打通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胡雪为邻村引进占地440亩的有机蔬菜项目和四季大棚种植项目,帮助村庄年增收50万元,可灵活就业50余人…… 如今,银冶岭村以文旅产业为“星火”,点燃了村民的就业创业热情,有村民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有年轻人返乡应聘,也有村民自发建民宿。 “有人想回到家乡、守望乡野,就是振兴的开始。”胡雪希望第一书记的“第一棒”,能如一粒火种,深植于银冶岭村的发展基因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