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专题> 群团改革> 热点
深化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和建设 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11.22 字号:【

阅读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六部分提到,“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新增加的“有效”二字既充分肯定了新时期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又为进一步深化妇联改革、做好妇女工作指明了方向。妇联改革在“增三性”“去四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下一步,需更加重视改革的配套制度支撑,尤其要在目标考核、人员编制、资金保障方面加大对妇联、对基层的倾斜力度。

■ 王晓莉

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党的二十大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第三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妇女事业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六部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提到,“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新增加的“有效”二字既充分肯定了新时期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又为进一步深化妇联改革、做好妇女工作指明了方向。

牵住“大抓基层”这一妇联改革的“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的高度,对妇女事业和妇联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把妇女“半边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调“妇联要探索以多种方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要有自己的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组织”,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妇联改革方案》,明确了全国妇联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以系统举措把妇联改革向纵深推进。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妇联改革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改革创新基层妇联组织设置和工作形态,壮大基层妇联工作队伍,拓展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积极联系引导女性社会组织。经过改革,妇联组织由纵向的、具有科层制特征的封闭组织体系向开放、动态、灵活的组织网络演进,把广大妇女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有效地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广大妇女群众,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半边天”作用。2021年《“十四五”时期深化妇联系统改革方案》充分肯定了5年妇联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并将“坚持大抓基层”列为一项基本原则。

以“妇改会”“区域化”“专兼挂”应对编制不足。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广泛吸纳热爱妇女工作、群众威信高的妇女加入县乡村三级妇联队伍。农村“会改联”和乡镇妇联“区域化”两项工作已完成。目前,村级妇联组织已超60万个,乡村两级共吸纳妇联执委770多万人。县级妇联则采取“专挂兼”的做法,挂职副主席相当于多了一位专职干部,兼职副主席则便于协调多方资源,并扩充执委阵容。改革后,新增县级“专挂兼”副主席1756人、执委8554人。近35万支巾帼志愿服务队、2400万名巾帼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基层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她们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了改革成效。

以“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赋能基层执委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为持续激发基层执委的工作积极性,全国妇联开展了面向乡镇和社区层面的妇联执委轮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分片培训、送培训上门等方式。另一方面,将基层妇联执委、妇女代表、巾帼志愿者按功能分团分组,使她们担当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等不同领域的“领头雁”。例如,推动妇女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等近40万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了巾帼“她”力量。指导基层妇联执委立足村(社区)网格和“妇女之家”,通过妇女议事会、轮值主席制、公开工作制等,带领妇女在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应急处突、平安建设等关键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纵到底、横到边”“线上线下联动”织密妇联组织网络。在妇女生产生活的最小单元,如兴趣小组、社区网格、居民楼栋、合作社等,普遍建立妇女小组。改革后,全国共计建立妇女小组90万个,妇女之家超71万个,妇女微家超18万个。推动社会组织采取单独创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建立妇委会、妇工委,乃至妇联,引导网上活跃的妇女用户融入以线上“妇女之家”为代表的妇联组织体系中。新建新领域妇联组织达13.4万余个,省市县三级妇联培育扶持和联系服务的女性社会组织近6万个,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全国性组织网络体系,打破了行业、组织、城乡、行政边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极大地地延伸了妇联工作的触角。

结合女性优势与妇女工作特点,妇联组织在扎实推进组织结构、干部队伍、工作方法改革的同时,创新了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更加接地气地履行联系妇女、为妇女维权和服务的重要职能,将广大妇女组织起来投身到公共事业中去,推进妇女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治理进步的相互促进。从历史逻辑来看,基层妇联改革充分彰显了党在男女平等问题上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基本立场和政治主张。从理论逻辑来看,基层妇联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实践逻辑来看,基层妇联改革既是妇联自身发展的问题的倒逼,又回应了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日趋复杂等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充实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推动妇联改革在基层落地见效

在“增三性”“去四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基层妇联改革存在的挑战与不足。首先,妇联在工作理念上的惯性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依靠财政拨款,对党和政府具有双重依赖,机关化、行政化现象短期内难以完全破除,有效指导基层、有力牵引基层、真正活跃基层的作用发挥仍不充分;其次,改革所需的配套制度支持不到位,编制面临减上难、补下亦难的“两难”局面,工作力量不足;最后,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仍有很大空间。妇女思想观念、就业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社会流动加快,群体分化明显,新领域的妇女组织建设需加大力度,“互联网+妇联”工作格局仍待加强。

下一步,需更加重视改革的配套制度支撑,尤其要在目标考核、人员编制、资金保障方面加大对妇联、对基层的倾斜力度。压实县级妇联改革目标责任,提高妇建工作在党建考核中的比重,完善落实“常态化下基层”“履职清单”“项目制”等工作机制,与组织部门联合打造妇女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打造县域特色品牌。鼓励乡镇/街道妇联主席享受同级实职待遇,将乡镇/街道、村级妇联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解决村妇联主席工资待遇问题。加强对基层执委的培训力度,出台系统的培训方案,建立师资库,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内容。推动建立优秀执委破格晋升、选拔制度,充分发挥优秀女性人才“留得住”“扎下根”的优势。积极孵化培育各类女性社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基层妇联组织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融合。促进新领域灵活设置妇女组织,尤其要覆盖单亲妈妈、进城务工妇女、老弱病残妇女等困难群体。拓展妇联网上组织和工作平台建设,发挥好互联网的供需对接、线上线下联动功能。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