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大会文件 重要评论 代表访谈 风采录 5年成果展示 历届妇代会
妇女群体在改变——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妇女工作的思考(1)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报告对社会多样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划分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对号入座”:我属于哪个阶层?我占有什么样的资源?曾经,阶层的划分是一个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我们只知道自己是人民,都穿着蓝灰调的服装。不知不觉间,人民已变得这样多姿多彩,这样千差万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层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这一变化包括:农业劳动者不断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步缩小;商业服务业员工的数量有所上升,产业工人随着农村工业化有明显上升;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张迅速,使得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半边天的变化一样是深刻的,妇女群体已不再是工农兵学商的简单分野。她们是谁?她们是怎样的面貌?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的,认识我们的服务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妇联全部工作的基础。在新的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性别指向的深入调研,确定各个阶层女性的人数和比例,分析女性在弱势阶层和强势阶层所占的地位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来看,女性在占有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的弱势阶层,如农业劳动者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中,人员密集,比重较大,这使她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在中国已经具备。今后,可能变化的主要是各个阶层的规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经理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会大大扩张。妇联组织应该对妇女在社会阶层位移和流变中的命运保持足够的关注,通过动态监测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并积极促进女性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增长。
  总的说来,当代中国妇女呈现明显的阶层分化特征,她们的同质性在减少,而异质性在增强;由于社会地位和处境的不同,女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大异其趣;她们对于妇联的理解、看法和需求也不甚相同。妇女群体的多元分化,既是对妇女工作的挑战,也为妇女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动力。
  长期以来,妇联组织在传统阶层的女性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我们有针对农村妇女的“双学双比”活动,有针对城镇女职工的“巾帼建功”活动。随着传统阶层的女性发生的变化,这些活动也再造升级。妇联对于在传统阶层中开展工作是很有成绩的,那里的组织体系比较完善,妇联的威望也比较高。
  这些年,妇联在知识界和企业家中间开展了较多的活动,提高了她们对妇女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随着社会的改变,妇联工作应加强对新兴阶层的女性,如知识界女性、女企业家、女职业经理人、公司女员工、各类女性自由职业者等的研究,更了解她们、更熟悉她们,增加对她们的工作经验,使新兴阶层的女性对妇联组织也更了解,消除尚还存在的一些误解,使双方联系和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提高妇联新兴阶层女性工作的水平。
  新兴阶层的女性个性鲜明,独立性强,分散决策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了她们不可能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在此间开展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她们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而且,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她们将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妇联组织要完成团结动员各族各界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任,必须加强在新兴阶层中的工作。一些地方提出,妇联既要成为弱势女性的援助站,也要成为高端女性的加油站,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在新兴阶层女性中开展工作,是一项双赢的选择,一方面,新兴阶层女性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于她们的事业发展有益,另一方面,妇联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工作资源,通过各阶层女性的互助,弱势女性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激励。
  真理往往是简单的,“与时俱进”只短短的四个字,却蕴涵深刻的哲理。应变能力是一个组织有没有生命力的表现,妇联要更新观念,创新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用多样化的工作形式应对女性的阶层分化。妇联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充分考虑阶层的针对性,为不同阶层的女性度身定制,服务于她们的独特需求。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匹配不同阶层女性的旨趣。更多地采用“分众”甚至“小众”的样式去设计活动方案,改变过去那种“大众”化的、运动式的成例;针对新兴阶层的女性,就要借鉴时尚潮流,设计全新的社交活动、公益活动、学习活动,吸引她们参与;开展组织建设,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妇女群体在改变,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应该被视作妇女工作的基本功。

Copyright (c) 2003 wome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妇联版权所有,末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