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将“永远跟党走”融入红色血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前不久,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开馆十周年“红色传承”回顾展活动月圆满完成。来自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武汉科技大学等200多个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团体和多批次新四军后代共8500多人次参加了活动。

从侏儒山战役的相关历史照片、战役中使用的武器,到镌刻着姓名和事迹的抗战英烈长廊,每一次接待参观,馆长付建桥都一丝不苟,力求讲解得荡气回肠,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沉浸体验到那段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

付建桥的女儿付卓就是听着父辈的红色故事长大的。她说:“正是这些历久弥新的红色故事,让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忘初心,践行家风家训,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牢记“永远跟党走”的家风家训

付卓的爷爷傅玉和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在抗战时期屡立战功。付卓的大伯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二伯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家中从高祖到伯父四代五口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新中国成立献出了生命。

也正因此,红色基因深植于这个大家庭。“‘永远跟党走’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风家训。”付卓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铭记父辈抛头颅洒热血作出的牺牲,30年来,付建桥在全国各地艰辛寻找到千余位当年征战侏儒山的老战士和烈士遗属,收集和保护红色文物资料500余件。2013年,他举全家之力,在侏儒山战役遗址上建起了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

建馆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2010年,付建桥和周琳璋夫妇卖掉武汉市中心住宅,掏出毕生积蓄建馆,但是资金仍有缺口。在母亲的透露下付卓才得知,“父亲只让家里留出一个月往返博物馆的油费,其他开销能省则省。”提起当时的艰难,付卓忍不住哽咽。

自大学校园相识时,付卓的爱人陈柏松便常听付卓讲祖辈的革命故事,深受感动。得知建馆难处后,陈柏松主动提出把夫妻俩准备买房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帮助付建桥一起建馆。

博物馆建成后,付卓夫妇还承担了馆内技术支持、展陈设计等工作。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是对我们自己还是社会,都是一笔很珍贵的精神财富。”

把红色精神转化为科技报国动力

在红色家风的影响激励下,付卓习惯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迎难而上。

高考时,付卓成功考入当时亚洲排名第一、位列世界前茅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后与武汉大学合并),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2010年,付卓进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如今已是自然保护地监测业务的核心人员。她曾多次参加“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定点监督帮扶等工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卫星中心“年度优秀”等荣誉7次。

2016年,她有幸参与到首次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全覆盖遥感监测中,在承担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编制以及审核等工作的同时,还要花一大部分精力在进度的汇总统计和问题解决上。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在付卓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任务最终保质保量完成,实现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定期的转变,编制技术报告百余份,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留学归国后,陈柏松致力于设计软件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为构建自主可控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生态贡献力量。

在一次又一次勇攀科技高峰的过程中,付卓夫妇把红色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做贡献的无穷动力,始终奋勇向前、迎难而上。

让下一代在父辈奋斗中汲取成长能力

从祖辈身上,付卓和爱人学到了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女儿陈卓悦降临这个光荣的大家庭后,他们也希望用父辈的革命精神和自己科技报国的实践影响女儿,让家风家训得以传承。

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家人就经常给她讲太爷爷的战斗故事。十年间,付卓和爱人带着孩子频繁往返博物馆。“每次只要我们带她回武汉,她都嚷嚷着要去博物馆。”付卓笑着说,“她就是馆里的小小志愿者,帮我们浇花浇树、擦拭展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次旁观爷爷付建桥的讲解后,小卓悦立下了志向,“以后也要当一名红色讲解员!”

“家风是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始终激励着我们。”5月15日,付卓家庭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她说,“我们将坚持传承红色家风,从英烈精神中不断汲取奋斗的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