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今日看点
权益保障更健全 社会环境更友好
​“儿童优先”原则全方位呵护“少年的你”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09.22 字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儿童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儿童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儿童优先原则进一步落实,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儿童健康管理体系迈向更高水平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每天清晨6点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德钦二小800多名孩子晨跑时的口号声回荡在金沙江畔。球衣号码、田径场跑道、校运会纪录……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体育记忆”。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在不同场合勉励孩子们要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立“提高妇幼健康水平”专节,《国民营养计划》《健康儿童行动计划》《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政策从体质健康、营养改善、卫生保健、体育教学多维度助力儿童健康促进机制跃上新台阶。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云”运动成为孩子们居家学习的新风尚,“多出汗、动起来”的体育课日趋发挥实效,烹饪课堂走进校园,减糖、减油、减盐膳食理念深入童心。儿童健康事业已从“量的累积”转向“质的提升”。

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四位一体”目标。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明确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强化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目标导向。

推动体育、育人、健康管理理念高度融合,不仅让体育运动成为破解“小胖墩”“小眼镜”的良方,更为儿童体质健康管理走向“家校社共建共享”开辟了新路径。

同时,针对儿童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儿童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持续发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有序开展。

“生命至上,体育为基”是党对儿童优先理念的精准诠释。依法行政、强化保障、创新机制、强基固本,将不断推进儿童健康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儿童教育事业迸发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儿童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破解了失学儿童困境。教育扶贫、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农村学校建设等贫困儿童教育资助制度兜底保障,奋力托举孩子们的上学梦。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年跨越,破局开路。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大踏步向全纳融合发展。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深刻变革。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密集出台,相关部门紧抓落实,体制机制改革加快。

——积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印发有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教育工作指导意见。

——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出台新中国首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纠偏教育错位,发布“双减”意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中,全国妇联、教育部发起十条育儿倡议,字字情关家庭,条条心系共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使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儿童与家庭”成为《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新增的重要领域,新一轮《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颁布,助力“家校社协作、凝聚育人合力”成为人民对新时代教育的满意答案。

儿童权益保障体系密织兜底

着眼于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良法善治是奠基之举,福利保障为长远之策。

2021年6月1日,“大修”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聚焦监护人监护不力、校园霸凌、性侵和网络成瘾等难点痛点,全力关注与未成年人成长各阶段、各环节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反家庭暴力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亮相,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进一步得到法治保障。

“密织儿童权益保护网络的关键在于将‘儿童优先理念、国家责任理念’贯穿于立法精神,务实践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状况给予更多可感可触的关注。”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王贞会说。

“以法之名,守护少年的你”是法治工作者的铮铮誓言。

——2021年全国拐卖儿童案件与2013年相比下降82.6%。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自2016年建成以来,成功找回4858名儿童,找回率达98%。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得到法律机构援助共计120497人次,比2010年增加32967人次,增长37.7%。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5827人,提起公诉60553人。

十年来,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保障标准,丰富保障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国务院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专设儿童福利司,全国妇联成立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多部门统筹协调,家校社共同参与;服务对象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从保障孤残儿童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加精神服务迈进,从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扩容至康复、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养育孤儿16.9万人,将3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制度保障。全国共配备5.5万名儿童督导员、66.7万名儿童主任。寒暑假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度过一个温暖、快乐、健康的假期;“春蕾计划”不断创新发展,全程呵护女童成长;“情暖童心”“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扎根村(社区),常态化服务关爱留守儿童。

儿童发展新图景徐徐展开

“无障碍路面、慢行和智能交通系统、风雨连廊以及彩虹斑马线”让常见的街区摇身一变,成为儿童“友好过街”的范本。经过6年多的努力,深圳儿童友好城市从“概念”变为“实景”,开花结果。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00个试点儿童友好城市。作为“儿童与环境”领域的主要目标,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力将在“一米高度”内打造儿童自由成长的理想乐园。

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发布到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发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社区儿童服务站点和服务队伍快速发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聚光添彩……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风清气正,铸魂育人。儿童文化作品精益求精,专门设立“未成年人读物出版子规划”,设立少儿题材电影专项资金,少年英雄、革命教育题材火热荧屏;儿童文化市场深入净化,“护苗”“清朗”专项行动雷霆出击,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监管升级。少年儿童更高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总体上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区试点成效显著,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形成,网络空间儿童合法权益保障与友好环境日益完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原主任蒋永萍评价道。

十年用心用情,浇灌“小树苗”们茁壮成长。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为亿万儿童成为中国梦的接班人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