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用好政策红利 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08.23 字号:【

·编者按·

数字经济的平台就业特点为女性带来更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优化就业性别结构。虽然数字经济显著缩小性别差异,但也要面对和重视性别上的“数字鸿沟”。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要用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政策红利,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劳动者,培育女性高端数字人才。

■ 曹立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不断孕育新的消费模式,催生新的生产方式。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也成为妇女就业的“新蓝海”,不但增加了妇女就业总量,而且升级了就业结构。笔者认为,应顺应数字经济条件下妇女就业形态的变化,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释放“性别红利”,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她力量”。

数字经济为妇女就业带来广阔前景

数字经济是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其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与就业模式,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就业形态主要以平台为依托。这种平台就业形态在组织方式、就业边界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就业模式,突破了就业的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具有容量大、门槛低、灵活性强等特征,如外卖骑手、在线医生、“到家老师”等,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数字经济的平台就业特点为女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和优化就业性别结构。数字经济激发各种新模式新业态,产生更多适合妇女就业的新岗位,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的机会,为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与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拓展了妇女就业的新空间。灵活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近些年兴起的主播、自媒体、配音及电竞、电商、外卖员、服务员、网约车司机等这些新兴产业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占就业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数字技术通过灵活安排工作和算法匹配促成灵活就业。依托数字经济的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和创业,越来越成为妇女的自主选择。

数字经济促进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精准匹配,降低了妇女就业创业的风险,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克服了劳动力配置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就业搜寻成本,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提高,进一步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分工深化激活劳动力市场创业热情,有助于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数字经济降低欠发达地区妇女就业壁垒,其发展对农村妇女的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数字经济极大地带动了妇女参与数字经济的积极性,释放“性别红利”。利用短视频直播媒介,妇女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国内外展示承载非遗技艺、民族文化的特色产品。仅从农村地区看,由于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越来越多的妇女希望融入数字经济中来。2022年6月发布的《金砖国家女性发展报告2022》显示,妇女参与率的提高,可部分抵消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

数字经济领域妇女就业面临的挑战

虽然数字经济显著缩小性别差异,但也要面对和重视性别上的“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对妇女就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传统产业和学历较低的妇女群体,更容易受到数字经济的冲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存在严重短板,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高、精、尖”数字化专业技能的人才更为稀缺。与男性比较,我国妇女在计算机、数学、软件等领域的参与度更显不足。就业领域的“性别鸿沟”或因数字技术的可及性等差异而有所加剧,可能影响妇女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充分施展才能。如果运用带有性别歧视的算法规则,收集和分析劳动者信息和数据,并预测数据主体的需求偏好、业绩表现、发展潜力等特征,那么,所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有失客观,不利于保护妇女群体在就业市场的权益。

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劳动关系认定、工伤保险补偿、劳动争议处理、社保缴费等难题。目前实施的劳动法与新就业形态不匹配,灵活就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界定模糊,所以很难纳入现有的劳动保障体系,数字平台企业存在不规范用工问题,可能导致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比如,灵活从业人员购买的商业险普遍附加值低、保障力度小,无法享受相应待遇,难以有效对冲风险。这些问题对妇女来说,显得更加紧迫。此外,数字经济情境下,妇女可以统筹考虑职业发展需求和家庭需要,虽然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但由于妇女在家庭中的关键作用和责任保持不变,在无形中也可能加重妇女的身心负担。

完善妇女参与数字经济的政策体系

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要用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的政策红利,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劳动者,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妇女的特色产业,培育女性高端数字人才,提高数字经济时代妇女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一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数字技能培训渠道。应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能力与技能双重培养计划,重构职业教育。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动数字培训向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延伸,开展面向妇女的数字技能培训,整体提升妇女数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素养与技能。推动平台企业共享直播带货、电商运营等培训内容,提升女性创业者和管理者的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结合数字技能认证体系与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开发面向女性群体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设计适应妇女就业需求、符合相关标准的能力框架、课程体系,为女性劳动者持续提升数字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建立适应新型就业形势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就业权益。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就业服务管理。数字经济条件下,妇联、工会等组织要聚焦妇女就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发挥各级妇联、工会在关心关怀、调节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切实维护数字经济各领域妇女的合法权益,为其在就业创业领域提供更加充分、公平的支持。

三是支持引导平台企业在拓宽职业晋升渠道等领域履行相关责任,鼓励妇女干事创业。因地制宜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引导关注妇女就业群体的长远发展。这方面,某外卖企业的“站长培养计划”作了有益的探索。据报道,在这家企业,女骑手可晋升至站长等岗位;全国范围内的站点管理岗位(站长、副站长、站长助理等)中,在2022年初已有37%由女性担任。应促进不同行业企业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广,营造全社会关注并积极帮助妇女参与数字经济、实现自我价值的浓厚氛围。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