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 各地快讯
贵州省习水县有效融合基层妇联组织与社区网格化管理
​让“儿童之家”成为暑期孩子们的归巢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08.12 字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金勇

“下课了!”随着一阵欢呼,30多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冲出教室,开始享受快乐的课间时光。有跟着旋律跳舞的,有跳绳、打羽毛球、乒乓球的,还有踢足球的——社区“儿童之家”门前宽敞的空地,成了孩子们暑假的乐园。

这是7月29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贵州省习水县红城社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县妇联副主席张霞告诉记者,红城社区现有住户599户,人口3350人,其中3~14岁儿童876人,主要居民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留守未成年人居多。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关于深化妇联组织建设改革实施“破难行动”的意见》,习水县妇联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点党群服务中心使用功能,以服务儿童为突破点,探索基层妇联组织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融合,在县城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中,选择红城社区、金龙社区创建了两个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常态化开展儿童服务活动,让“儿童之家”成为孩子们的心之所向。

强服务,真心守护伴成长

走进红城社区“儿童之家”,350余平方米的社区儿童服务活动中心室内有儿童活动室、图书室、培训室、心理辅导室、儿童档案室等,室外还有体育活动场地。

工作日期间,儿童之家下午17∶00~18∶00向儿童开放,周六周日早上9∶30~17∶00开放,寒暑假还有志愿服务。

在儿童之家培训教室墙上,既有《防溺水:请小朋友牢记“六不准”》等宣传画,也有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关于传统节日、56个民族习俗等的画墙,门口还放着几个教孩子们了解疫情的纸板,上面用图画形象地告诉孩子们病毒是如何“旅行”的、应该如何预防病毒传播。墙上,由贵州省妇联颁发的“小桔灯亲子书屋”牌子格外醒目。

张霞介绍,2021年“儿童之家”申报挂牌了“小桔灯”亲子阅读项目,整合“小桔灯”资源,针对留守未成年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亲子阅读活动。志愿老师通过为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的故事、传唱《红星闪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引导孩子们从小爱党爱国。

在一旁看着女儿认真学习跳舞的张女士,眼里满是欣慰。她告诉记者,自从社区有了“儿童之家”,平时放学后,女儿会自觉到“儿童之家”写作业,不仅有老师辅导,学累了老师还陪孩子们下象棋、跳跳绳、打羽毛球。周末也有党员志愿服务者、学校老师志愿辅导孩子作业,还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等。寒暑假志愿者全天候服务更是帮家长解决了大问题,孩子放在这儿,不仅安全,还能学到知识,家长都争着给孩子报名。

负责红城社区“儿童之家”日常管理的何波告诉记者,“一月一主题”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比如,他们会以传统节日与国家重要节日为契机,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开展童心向党等系列主题活动;每月还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卫生扫除、捡拾生活垃圾,教导孩子保护环境,激励他们争做“环保小卫士”;组织安全宣讲主题活动,用生动的语言案例讲述防溺水、禁食野生菌、疫情防范、交通、用火用电用气等安全知识,引导孩子树立安全意识;还每月举办一次家庭教育会,教导孩子不要嫌父母说得多、不要嫌老师管得严,不要嫌同学们管得宽,传播家庭文明、家庭和睦、科学家教、移风易俗、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理念,引领社区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强实效,用心用力抓保障

为促进“儿童之家”常态化工作,习水县妇联还在运营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习水县妇联主席李雪萍告诉记者,这两个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是县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搭建城乡儿童保护和服务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全方位保障“儿童之家”运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以街道党委书记为组长,县教育局副局长、县妇联副主席为副组长,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和红城社区支部书记、妇联主席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由社区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三是成立由社区儿童组成的儿童委员会。

目前,不仅投入8万元对两个“儿童之家”进行阵地建设,还通过与街道、社区沟通协商,平时指定2名专人负责日常业务,县妇联补助每人每月1200元,每个点每月活动经费1000元,实现了“儿童之家”的常态化开放与服务。

县妇联还进一步规范了工作制度,制定了社区儿童之家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及工作制度,规定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儿童之家”解决问题,为“儿童之家”建设争取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制定家长委员会职责及工作制度、儿童委员会职责及工作制度、困境儿童和受暴力伤害儿童的发现报告处置工作制度,真正搭建起对易地搬迁儿童的保护和服务体系。

据了解,习水县这两个省级示范“儿童之家”自2021年开放以来,不仅为易地扶贫搬迁儿童送去快乐与陪伴,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温暖了他们的内心,也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还大大减轻了外出务工父母的负担,为城乡儿童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关爱保护服务,保障了搬迁儿童搬得进、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