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协同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模式的原则与路径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07.12 字号:【

近日,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调研组来到中山市第一中学,实地参观性别平等教育校园文化展,观摩性别平等教育历史融合课程《性别平等始于足下》。 

·编者按·

我国历经过去十余年性别平等教育的试点探索,现已进入创建性别平等教育模式的新阶段。推进性别平等教育,需建立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性别专家队伍、全国中小学力量四方协同合作机制;坚持性别平等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将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融为一体三项基本原则;明确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全国普遍开展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性别培训,在中小学有计划扩大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将性别平等教育试点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成果。

■ 李慧英

我国历经过去十余年性别平等教育的试点探索,现在已经进入创建性别平等教育模式的新阶段,即在不断扩大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基础上将性别平等全面融入中小学教育之中。这一议题涉及三个关键点——谁来推动、推动的原则以及推进的路径,本文拟对其进行阐释。

建立四方协同机制

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单一部门可以完成的,至少包括四方协同合作机制。

第一,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妇儿工委办)。妇儿工委办是《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协调机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首次规定: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以及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妇儿工委办在第一个十年(2011—2020)进行了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取得了从性别类型化转向性别平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了具有创意的性别教育的指导大纲,为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负责各种教育种类,其中包括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审定中小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以下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要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模式,教育部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师资的性别培训、开设性别课程或是进入统编教材,都要得到教育部的认可与接纳,可以说教育部是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机构。

第三,全国性别专家队伍。性别平等教育需要专业力量,在性别平等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有很多误区,需要识别与防范,与此同时重构性别平等的互动关系和校园文化。性别专家有两类力量,一类是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性别专家,她/他们善于坚守性别平等理念,善于分析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性别议题,并乐于参与基础教育的性别实践,是性别教育的先锋力量。另一类是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试点的教育工作者,是性别平等教育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善于将性别平等理念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是性别平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第四,全国中小学的力量,包括基础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试点经验表明,凡是试点成功的学校,往往是管理者主动搭建性别教育的平台,不拘一格发现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教师;教师与性别平等理念一拍即合,善于吸纳各种合理化建议,采用参与式方式将理念转化为具象的实践;老师与学生始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接纳性别平等的理念。

性别教育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四方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同共赢。

性别平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方协同推进性别平等教育要自始至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性别平等理念。这是推进性别教育的核心价值,倘若丢失了性别平等理念就等于丢失了性别平等教育的灵魂,就会徒有其表空有其壳。何为性别平等理念?它承认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权利,承认每一个男女在性别维度上的主体权利和发展自由,以及男女作为人具有同样的人权、同样的尊严以及同样的主体地位。任何性别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都需要得到尊重与善待,作为每个男女都有自主选择权,不因性别受到限制和打压。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能力与创造性。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凸显了这一教育理念。应当看到,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适合论往往限制了男女生的兴趣潜能开发,学校教育常常不自觉地落入专业性别化和职业性别隔离的陷阱,而性别平等教育则可以反思并突破性别定型,回归每个学生个性与兴趣本身,最大限度激发个体创造力。

第三,将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融为一体。在中小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熟视无睹的性别刻板定型现象,据统计,在语文小学教材中95%的男性形象是独立的个体,而女性只有5%为独立的个体;学前教育教材中的父亲形象有知识的占60%,母亲仅占40%,与当今男女在教育领域中平分秋色的现实不均衡。随着性别平等教育的开展,教师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性别,从而接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交融发展,有利于走向教育公平。

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路径

有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原则,还需要明确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脚踏实地逐步达成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实践路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在全国普遍开展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性别培训。培训是开启教育工作者性别意识的一把钥匙,可以播种性别平等理念,进行性别反思,将性别盲区转变为性别敏感区。培训内容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培训,包括校长、教务主任等的培训,增加性别平等教育的讲座,激发教育管理者开展性别培训的内在主动性,搭建性别平等教育平台,组织开设性别教学课程,营造性别文化环境。二是师资培训,在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课程中纳入性别平等的主题讲座,将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尽量推动更多教师了解和理解性别平等理念。此外,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科目,在德育、思政、语文、历史、心理学等教师培训中,播放相关的性别平等教学课程,教师直接观摩性别课程,启发教师开设性别课程的灵感,探讨性别平等教育的可能性。从性别培训来看,在讲解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是培养师资力量的绝佳机会,通过参与、讨论、反馈,发现培育性别平等的力量,为性别平等教育提供源源不绝的后备军。

第二,在中小学有计划扩大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形成源源不断的滚雪球效应。教育是影响人心塑造人心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快,要注重实际效果,不搞一刀切,可以从1%—5%—10%逐渐推进。试点要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两个主体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进入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开始的设计通常是粗糙的,需要教师队伍进行切磋与打磨。打磨需要从三方面着力:是否体现性别平等理念;性别理念是否具象化,鲜明生动;是否为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其间。在扩大试点的同时,妇儿工委办与教育部可以组织全国性的性别教育研讨活动,可以一石三鸟:地方试点的展示与观摩,试点得以生长;培训手段丰富多样,促进各地之间互动交流;性别专家进行点评讲座,现场答疑解惑。

第三,将性别平等教育试点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成果。转化一,教育部门开设性别教育网站,汇总性别课程视频、优秀教案、讲座课件以及相关政策文献,提供各地教育工作者查阅参考;转化二,教育部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布性别平等教育政策,形成性别平等教育的操作指南与性别平等教育大纲,指导各地持续推进性别平等教育;转化三,将精品课程纳入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和教师阅读资料。最终实现性别平等纳入教育主流,在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全面推开性别平等教育模式。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