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中德对话:如何推进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2.12.20 字号:【

·阅读提示·

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聚焦科学技术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议题,并且积极探索推进科技领域性别创新与性别平等的理论框架与现实策略。来自中国和德国妇女与性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领域的性别创新与妇女发展”“科技发展给性别平等带来的挑战与应对”“STEM领域中的女性教育与就业”以及“人工智能与性别平等”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 王向梅 张华 刘艳艳

近日,中华女子学院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科学技术与妇女发展——第六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来自中国和德国妇女与性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领域的性别创新与妇女发展”“科技发展给性别平等带来的挑战与应对”“STEM领域中的女性教育与就业”以及“人工智能与性别平等”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科技领域的性别创新与妇女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女性的解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需要妇女的参与,性别创新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更具必要性和必然性。与会专家学者对推进性别创新和科技领域妇女参与进行了重点研讨。

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克莱瑞萨·鲁道夫教授和马尔堡大学博士生安妮·雷柏,结合德国教学与研究部联合项目“MINT战略4.0——在应用科学大学吸引女性学习STEM课程的战略”,分析了在德国大学生中女性的占比与学科选择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推进STEM领域的策略和路径,指出促进女性参与科技的项目需要体现多样性的需求,以挑战传统的科技领域结构性的问题和性别刻板定型文化。

清华大学陈劲教授以“性别化创新”主题进行分享,指出创新管理中的性别议题在国际和国内科技政策领域都受到广泛重视,但是与性别相关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管理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活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等。“性别化创新”需要从数量、知识和制度等方面开展修正策略,并进行全过程的性别分析,建立一种性别化创新的全过程模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李睿婕助理研究员系统梳理了我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并对政策的目标、意义、效果进行了综合探讨,进而提出从政策框架、倾斜性项目、支持性环境、性别平等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性别主流化的建议。

西安培华学院刘越莲教授从中德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和德国促进科技领域性别平等的政策举措,提出从政策制度层面采取措施引导社会改变对女性参与科技的偏见,构建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提升女性科研人员的科研参与度和影响力。

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教授分析科技领域的性别结构、管道泄漏效应、科技政策中反映出的性别问题,认为科技与性别存在相互塑造,科技需要女性,科技领域的性别创新是要从“环境”走向“本体”,从“外圈”走向“内核”,将性别分析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促成性别与科技“双向奔赴的积极循环”。

科技发展给性别平等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女性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从北京《行动纲领》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视角审视,科技领域还存在性别失衡和性别歧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科技发展给性别平等带来的挑战”,以及“女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融媒体办公室王海媚主任以第四次科技革命为背景,肯定了科技进步对妇女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现实世界中性别歧视、性别隔离等性别不平等问题获得了新的数字化特征,对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分享了国际社会和我国为消除科学中性别不平等所采取的积极策略。长春师范大学门艳玲教授认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女性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客体化的倾向,女性身体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异化等问题在高科技时代依然存在,为实现女性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不断扬弃异化,强化女性的主体性,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赵真编审以山东省女性科技工作者为调查对象,广泛调研了山东省当前女性科技人才的工作现状,并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妇女报编委、《新女学》周刊主编蔡双喜从主流媒体的角度探索如何推动新时代女性参与科技创新,她认为在新闻传播中应注重从性别平等的立场出发,讲好世界和中国女科学家的故事,注重政策传播倡导,注重发挥新媒体在引领新时代女性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齐一多通过考察女性劳动者远程工作过程中负担家庭照护劳动的情况,分析远程工作与家庭照护劳动的导致的冲突和性别差异,并提出从工作选择权、劳动津贴、劳动制度等方面进行政策完善的建议。

STEM领域中的女性教育与就业

STEM领域的女性教育和就业是本次会议一个重点议题。STEM领域的性别失衡既表现在职业领域,也表现在教育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促进STEM领域的女性教育与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伊夫·让勒诺博士分享了德国STEM教育领域的性别数据,从职业文化、生活方式与专业选择等多种因素分析了女性在STEM领域所遇到的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性别与职业的刻板定型,也有社会结构性和文化性障碍。武汉大学李燕萍教授梳理了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研究的历程与成果,探讨了国内外STEM领域女性工作者的研究历程与核心议题,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陕西师范大学杨博副教授聚焦科技人力资本,认为社会刻板印象等社会因素可能加大农村科技教育中女性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面临的性别劣势。德国马克斯韦伯学院宋茜研究员探讨了全球视角下STEM领域中的女性就业与发展问题,并分享了各国推进STEM领域女性教育和就业的诸多举措。天津大学博士生尚宇菲分析了美国STEM教育在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模式与经验,以期对我国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与性别平等

当代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但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性别偏见与歧视乱象,尤其是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性别偏见,逐渐受到各界关注,与会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与性别平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陆海娜教授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女性集中的有酬家务照料行业的造成冲击,和对无酬家务照料劳动的影响,并从女性工作权的角度提出了应对之策。南京大学周培勤副教授结合在江苏开展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行业中的女性发展的性别隔离困境,并对女性更好地进入这一行业提出建设性策略。中华女子学院周旅军博士探讨了国内外人工智能算法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偏见,并分析算法性别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其根源与影响,进而提出治理算法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的建议。

中国石油大学汪怀君教授分析了“女性化的机器与机器化的女性”“大数据精准营销中的性别歧视”“人形机器人的性别化与角色危机”等人工智能消费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并分析了消费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上海交通大学朱宁嘉副研究员分析了性别不平等惯性作用的网络放大效应,并对此提出了社会治理方案。

本次研讨会充分讨论了科学技术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议题,并且积极探索推进科技领域性别创新与性别平等的理论框架与现实策略,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德对话。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周应江教授、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中国区首席代表赛巧先生一致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德双方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以推动构建性别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妇女共建共享美好世界。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女性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