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 各地快讯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妇女投身洱海保护工作
聚朵朵“金花” 守一汪澄澈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1.02.25 字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彭芸

    春日的大理洱海,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远处的苍山薄雾轻绕,近处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洱海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湖水漫过滩涂水柳,野鸭嬉戏,海鸥翩翩……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对洱海的保护治理做出重要指示。

    昔日在这里,“五朵金花”追寻甜蜜的爱情,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曾传遍神州大地,在迈向新时代的今天,广大妇女和巾帼志愿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主人姿态,以“守住青山绿水,留住最美乡愁”为目标,积极投身洱海保护、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为寻访新时代“金花”的感人故事,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再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生活越来越好了 垃圾越来越少了

    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记者首先来到了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走进青瓦白墙,三坊一照壁的小院,一棵2米多高的红色三角梅开得正艳。李德昌的儿媳赵财红,怀抱刚7个月大的小儿子,热情地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其乐融融,院内的堂屋里摆放着当时习总书记和村民座谈的照片,照片上,赵财红身穿漂亮的白族传统服饰坐在习总书记身后。

    “习总书记从大门进来院子,首先到了厨房,揭开锅盖,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还念诵了家里给孩子取名时的诗句……他还夸我们家的院子盖得好,接地气。”6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财红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现在,环境更好了,洱海水更清了,村子也更漂亮了,来我家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有时一天要接待3000~4000人。”2017年,在外打工的赵财红和爱人回到家乡创业,对近几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感触,对未来,赵财红充满了信心。

    刚刚建成的生态廊道一步一景,行走其间,记者遇到了正在清扫垃圾的古生村保洁员,46岁的何叶平。何叶平的工作是分包洱海湖岸的3公里区域,主要是清除垃圾、杂草和污物。

    “习总书记来过之后,我们村子变化很大,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何叶平对记者说。

    以前,何叶平和丈夫主要种地做农活儿,生活过得很拮据。2016年之后,响应政府的号召,何叶平将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按2000元算,四亩地一共收入8000元,做保洁员每月收入1300元,加上丈夫在外的打工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观。去年儿子进了税务局工作,有了固定的职业。

    更让何叶平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洱海边的垃圾越来越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洱海“金花”齐上阵 倾情守护母亲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洱海流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生产生活对湖体的侵占,以及受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生活污水影响,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数次爆发蓝藻。

    2016年11月开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启了“抢救模式”治理洱海,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展开洱海治理“七大行动”。为减少入湖污染,所有在生态红线之内的民宅都拆除腾退到线外,并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世世代代生长在洱海边的妇女,流转了土地,放弃了养殖、拆掉了渔网,当上保洁员、滩地管理员。

    “从事妇联工作12年,我们的妇女为保护洱海所作的努力让我非常感动。”湾桥镇妇联专职副主席李霞对记者说。

    李霞告诉记者,为生态搬迁扫清障碍,我们基层妇女工作者、妇联执委挨家挨户、一遍又一遍地做思想工作,面对面和搬迁户沟通。最终,古生村439户村民中53户拆迁户整体退让和拆迁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转变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古生村家家户户建起了化粪池,做到厨房用水、厕所用水、洗衣洗菜废水、畜圈污水“四水”收集,通过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直排洱海”的承诺。

    大理白族自治州妇联宣传部部长李菊荣介绍,为配合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大理市妇联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358支,广泛开展以污水收集巡查、环境卫生清扫、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生态保护宣传等为主要内容的“聚朵朵金花·毓洱海清澈”系列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广大妇女是洱海保护的宣传员、监督员和践行者,发动群众、团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洱海保护中。”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的开展,在全州推出“美家美户”活动,发动妇女、教育妇女、培训妇女,引领妇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投身洱海保护、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

    妇联还邀请白族传统表演艺术家大本曲传承人,通过传唱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让洱海保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以“一人带动一户、一户带动一片”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洱海保护宣传的影响力。

    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理念和行动已经融入广大家庭和妇女的日常生活中。

    留得住的美丽乡愁 看得见的诗与远方

    在当地人们的努力下,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达Ⅱ类,且未发生规模化蓝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如今,洱海之滨的千年古生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家家门前屋后村容整洁,古树参天,溪水缠绕,已建成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家园意识。

    “这是一条生态路,也是一条致富路。”41岁的村民李延芬见证了这些年洱海和古生村的变化,也过上了想要的幸福生活。2014年以前,李延芬在环海路边卖米线、凉粉,吃的都是本地人,一天有几十元、上百元的收入都不错了。现在,村子火起来之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来,凉粉店变成了农家风味鱼庄,每天收入几千元。

    在碧波荡漾、澄澈如洗的洱海边,谈起家乡、说到乡愁,白族姑娘赵昕云对记者说:“乡愁对我来说是一种味道,是蓝天白云下阳光的味道;是大理人民家家养花、户户有水,风的味道;是一年四季如春,花的味道;是妈妈围着小小四方台烹炒,厨房的味道;是白族儿女弹起大三炫、唱起大本曲,幸福的味道……我愿和大家一道努力,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