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乘风破浪 不只为流量而来——苗鼓姐姐“出圈”记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1.02.22 字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园园

手起棒落,红绸翻飞,激昂的鼓点声中,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苗鼓队跃动、起舞——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在碰撞中实现“跨界”融合,《无价之姐》从此有了不同以往的艺术诠释。

2月19日晚,《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以下简称《姐姐2》)的舞台上,“苗鼓姐姐”石金琦带着苗鼓队的孩子们,从梦想出发,最终实现“燃爆全场”。

“精彩无限”“真了不起”“默默奉献,总有人看到”“致敬”……一时间,来自不同IP地址的弹幕,在屏幕上接踵而至。

 石金琦成长于“苗鼓之乡”湖南湘西德夯。七八岁时,她从敲石头开始找节奏,最终,在鼓槌和鼓面带来的共振中,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直至30多年后,迎来一夜“出圈”的舞台。

 苗鼓,是石金琦最好的“童年伙伴”。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她对苗鼓的热爱。“我们小时候哪里有鼓?过年的时候才能敲那么一点,但是我们在凳子上、放牛时在田坎上,在哪里都可以敲。”这也让石金琦练就了武林高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心里就是鼓”。打苗鼓赋予了她乐观、坚韧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我们苗族人的精气神就是快乐,一打到鼓什么都忘了。”她在镜头前说。

嫁到坪朗村后,石金琦自觉承担起了传承发扬苗鼓文化的职责使命,她组建了坪朗村青年鼓舞队,免费教留守儿童、妇女打鼓,带领乡亲们外出比赛、演出,一起脱贫致富。

在漫长的打鼓岁月中,她通过教习打鼓,传承发扬苗鼓艺术,既富了乡亲们的口袋,又充实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更为一批又一批孩子点亮了心中那盏希望的灯。

1个人,16年,3241名学生,义务教学时长5792小时——这是石金琦的苗鼓教习坐标。

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在鼓声响起时,才会被暂时忘却。

刚开始教打鼓时,没有教学场地,她就在自己家里教;没有鼓,她就让孩子们在墙上练习,并告诉孩子们“心里就是鼓”,积年累月下来,墙壁上被敲出了一个个洞;孩子们没有演出服,她就自己动手,以蛇皮口袋为衣,棕叶为裙,作出独特“设计”;有人循着鼓点声前来拜师,她从不拒绝;有的学苗鼓的孩子住得太远,她就上门教学……

年复一年,越来越多喜欢苗鼓的孩子成了石金琦的学生。从学习苗鼓到爱上苗鼓,孩子们享受到了打鼓的快乐。学生学打鼓时取得的点滴进步和那一张张洋溢着童真的笑脸,带给了石金琦最大的成就感,“孩子们的认可,就是我的动力”。

石金琦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帮助孩子们“把苗鼓打出大山”。

“喜欢打苗鼓的孩子,看得见最远的山。”她说。

而此次她和苗鼓队的孩子们与《姐姐2》结缘,源于全国妇联宣传部和《姐姐2》节目组联合发起的“巾帼她力量”网络寻找活动。这个聚焦女性成长、展现女性力量的平台,让更多为梦想而舞的女性,不断带来惊喜——艺人姐姐们不惧岁月流变,勇敢撕掉标签,突破自我迎接挑战,她们“三十而奕,落子无悔”;很多在各行各业默默奋斗的姐姐们,同样以奋斗之姿和不凡风采“破壁”出现,敢于追梦的她们,从“鲜为人知”成为“广而告之”。

石金琦的一封信,让李慧珍、安又琪、刘烨3位姐姐在湘西的群山里“找到”了石金琦和她的苗鼓队,更让她带着苗鼓娃娃们走出大山,登上了更大的舞台。采访中,石金琦一再感谢节目组的帮助,让孩子们实现了梦想。

而真正让苗鼓这一传统艺术实力“出圈”的原因,离不开石金琦多年的坚持,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

在坪朗村,从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都是留守儿童,打苗鼓是孩子们的心灵慰藉;现在坪朗村是攻坚脱贫的示范村落,爸爸妈妈回来了,儿童不再“留守”,打苗鼓是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坪朗村实现了“逆袭”。

如今,村里的民俗旅游发展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苗鼓传习所开起来了,苗绣做起来了,村民生活好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乡村的舞台更大了,苗鼓娃娃们构筑的梦想也更大了。

对石金琦而言,带着孩子们参加《姐姐2》只是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舞台,等待着孩子把苗鼓发扬光大,去追寻自己的绚丽未来。

逆袭,往往与拼搏到底相伴而来。

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村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也离不开如石金琦一般,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向着美好追梦的众多奋斗者。

“石金琦老师在每个孩子心里面都点了一盏希望的灯,种了一颗种子。”李慧珍和安又琪在节目中说。

石金琦说:“想把那个种子撒下来,我一定坚持下去。”在这个展现女性力量的舞台,同样传递的,还有敢于追梦、敢于绽放的时代女性奋斗新貌。

如今,看着坪朗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奋进向前,石金琦已在越来越欢快的节奏中,许下对未来的期待:“我们的乡村振兴,肯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