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面向妇女开展专项普法 持续提升妇女法治素养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1.12.14 字号:【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面向妇女开展专项普法”。本文作者回溯了我国普法工作的历程,重点分析了妇女普法工作的特点及其对提升妇女法治素养、保障妇女权益的积极意义,提出要坚持把妇女普法工作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工作,不断提升妇女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

■ 薛惠 熊怡雯

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离不开妇女自身的意识觉醒,更离不开党和政府为妇女权益保障做出的巨大努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新“妇纲”)提出,要“推进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到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要面向妇女开展专项普法”。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以上规划和命题的提出为妇女普法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国普法工作历程回溯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良法善法,如果不能走近人们的身边,走进人们的心里,就会出现“法治纸面化”的局面。一部法律从法理内容到精神要义,都需要通过普法这一载体加以呈现和再强化。而通过妇女普法工作,增强妇女法治意识,保障妇女权益,对推动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1986年实施“一五”普法,到今年印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开启“八五”普法,普法工作的历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也见证了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不断发展。普法内容上,从“一五”“二五”期间普及宪法、婚姻法,开展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到义务教育法,再到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民法典……随着一部部与妇女权益保护高度相关的法律不断出台,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妇女获得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普法形式上,从理论宣讲到开展专项普法活动,从现场宣讲到运用现代传媒普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精准化。普法对象上,从“一五”普法中央领导首先带头学法,到“六五”普法阶段提出“全民守法”概念,进一步扩大了普法范围,也推动了妇女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新“妇纲”将“提高妇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妇女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作为实施目标之一。通过普法工作的开展,一部部法律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妇女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普法工作中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彰显了普法工作的时代新风貌。

妇女普法工作的特点与重要意义

今年是“八五”普法的开局之年,在面向妇女普法的工作中,将以持续提升妇女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实现普法内容的丰富化、普法方式的生动化以及普法目标的针对性。

普法内容的丰富化体现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新中国诞生之初,《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并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1950年,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1992年,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一部专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并在2005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增加了一系列保障妇女权益的内容,为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法律支持。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规定了妇女享有男女平等的婚姻嫁娶制度、家庭地位、继承权等权利,同时针对妇女在公共交通工具、职场等场合发生的性骚扰行为,规定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同时规定单位应当防止、制止性骚扰行为。日益丰富完善的法律通过普法这一重要形式,使妇女受到权益侵害之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使普法宣传的各项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落地落实。

普法方式的生动化不断提升着妇女的法治素养。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变迁,普法方式也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女性务工人数占34.8%;中国青年报社与问卷网联合对2006名已婚人士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29.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妻子为全职太太;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1职场女性与男性性别差异数据报告》显示,近一年(2020年3月-2021年2月)中,在中高端职场人群中女性比例为35.48%。针对不同的女性群体,普法方式应该更加生动化、通俗化,普法产品的供给也要更加精准、有效,“八五”普法规划专门提到“要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注重短视频在普法中的运用”。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法治精神宣讲、公益法律宣传服务等系列活动,运用电影、电视、网络信息新媒体丰富普法宣传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隐性教育”。

普法目标的针对性有助于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新“妇纲”指出,“提升妇女法治意识和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力。深入开展民法典等专项普法活动,面向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指出:“根据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普及与妇女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增强妇女在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权和家庭财产权等方面的法治意识和能力。通过妇女法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还可带动家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

提升妇女法治意识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坚持把妇女普法工作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工作,不断提升妇女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形成妇女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