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延安梁家河“老房东”刘金莲:“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0.10.16 字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党柏峰

□ 刘卓

9月的圣地延安,秋高气爽,梁梁茆茆依然绿意盎然,路两边果园里的苹果已经压弯了枝头,长势喜人。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村队部的广场上,十几名党员正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跟着讲解员的步伐,大家神情激动地讨论着什么……

再次来到总书记当年的“老房东”刘金莲家中时,正值他们一家人的午饭时间。“来,吃点咸菜,当年你习爷爷在这儿住的时候就爱吃这个。”刘金莲一边说一边将咸菜夹给外孙女。

“今天我的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回来看我了,你们也赶紧坐下吃点吧。”见到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的到来,刘金莲满脸笑容,热情地打招呼,很难看出这位身体硬朗、精神头十足的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

从“近平回来了”到如今,已经过去五年的时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梁家河,村里的道路、窑洞、广场……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他们。大家都很好奇总书记当年插队的这个小山沟究竟是怎样的面貌。

要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依然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梁家河时的第一所住处——刘金莲家。

推开斑驳的木门,窑洞右手边是一排长长的土炕。煤油灯、旧式木桌、铺盖卷儿、灶台、泛黄的报纸……屋里的摆设,试图复原知青插队时居住的场景。

“这些都是几十年前打的老土窑,现在太潮了,我年龄大,耐不住。早在2014年腊月就搬到上面(指她家院子里,地势略高的一孔新窑洞)来了。”刘金莲说。

在刘金莲家新窑洞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刘金莲的眼中充满了回忆。“2015年1月13日,几个当年的北京知青戴明、王燕生、杨京生等回来看我和村上的乡亲们,又在那间窑洞住了一宿,想找找当年的感觉。他们都是在北京住大高楼的人,现在住这个又潮又冷的小土窑,却非常高兴。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按他们的话说:‘这个有纪念意义,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住下以后,我给他们拎了一壶热水过去,还跟他们聊了几句。炕上有个铺位空着,我就说:‘这个是近平的铺位,你们还记得吧?’他们说当然记得了!近平现在可忙了,也不知啥时候能回咱梁家河来看看。”

说来也巧,他们走了整整一个月以后,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来了。

刘金莲回忆,总书记一跨进院门,看见熟悉的那几孔窑洞,就指着最靠外边的那孔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然后,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刘金莲说:“你达(陕北方言,指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我说:“您好记性啊,这么多年您都没忘。”

总书记说:“那咋能忘。你们两口子新婚那年,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呢。”

除了这几孔窑洞,刘金莲在距离梁家河5公里外文安驿镇的“梁家河小区”,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是2013年延川遭遇强降雨灾害,灾后重建时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的房子。

“当时我自己出了一万多元,剩下的都是政府补贴的。”刘金莲对自己这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室楼房很满意,但相比之下她更习惯了一个人留在村上。

“儿女们总说让我搬到镇上去住,但我对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感情。”刘金莲说,2015年总书记走后,村子的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都想把生活过得更好。她自己也在院子里开了个小店,卖起了小米、红枣、杂粮等当地土特产。有游客进来时,刘金莲熟练地向游客推销着,尤其是拿起手中的布鞋和鞋垫颇为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自己手工缝的,特别结实,上次总书记回来,我送给了他两双布鞋和几副鞋垫,鞋垫上就绣着‘情系梁家河’的字样,总书记还坚持留了钱给我。”

刘金莲的二女儿张彩梅成立了一家延川梁家河村青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加工小米、杂粮等农特产品。同时她还当起了苹果代办,比市场价高5到8毛的价格从周边村的贫困户手中收购苹果,帮助他们打通苹果销售渠道。

“习叔叔多年都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要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张彩梅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的订单都不少,今年她公司的产品还加入了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她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延川优质的农产品。

近两年来,刘金莲的大女儿张彩云也做起了与妹妹相同的行业,而她的产品主要是面向一些大型的企业。“习叔叔常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深深认识到这句话的意义。”张彩云不仅两个月前给自己买了一辆车,而且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还给延川县红十字会捐赠了60盒杂粮,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担当。

2015年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正好是春节前夕,他给乡亲们采办了很多年货。给刘金莲家里带来了面粉、油、十几斤肉,还有一副春联,最关心的也是刘金莲的生活状况。

在刘金莲住的窑洞里,总书记掀起饭桌上的笼布,露出的是雪白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习近平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

“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面对总书记的询问,刘金莲高兴地回答。

如今刘金莲的生活不愁吃穿,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过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今还成了“上班族”,拿上了工资卡。

2015年5月,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集中培训,规范上岗。刘金莲和不少村民成了公司员工,按月领薪,旱涝保收。1200元的保洁员工资,再加上卖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的收入,现在她每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刘金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到梁家河学习的党员干部人数增加,为了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2018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将刘金莲聘为梁家河兼职教师,用极为朴实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点滴。

“我也没多大文化,大家能看得起我,我就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刘金莲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自己的聘书给记者展示。

几年的发展,让梁家河更加富裕、美丽和文明,梁家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为己任,树牢“跳出梁家河发展梁家河”和“小村庄大窗口”理念,大力发展旅游、苹果、蔬菜三大产业,各项事业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人均年纯收入达21634元。目前,村上的大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壮大了、集体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

“有时晚上睡不着觉,看到墙上总书记的照片,就会想起他当年吃不好、住不好,受过的那些苦。而现在总书记还能牵挂着我们,我心里真的特别暖。”说话间,刘金莲的眼眶湿润了。

如今刘金莲的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孙子们也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去当兵,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要说最大的期盼,依然还是希望总书记能再回来看看他们,看看梁家河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