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特别关注
优化生存发展环境 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追寻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进步发展的足迹③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9.27 字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园园

妇女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发展的受益者。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离不开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推进男女平等进程,一个个公共政策落地,一项项法律制度出台,一个个务实举措实施,都旨在根除对妇女的各种歧视,激发妇女潜能,着力消除贫困等有碍妇女发展的不利因素,构建更平等、更包容、更和谐、更宜居的环境。70年来,我国妇女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广大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制度引领法治护航,男女平等纳入顶层设计和决策主流

“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2015年9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郑重提出。自此,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作为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的一项带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被纳入顶层设计和决策主流。

而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进入立法和司法实践。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打破了几千年来以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普遍树立起来。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以最高的法律形式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此后几十年,立足妇女本位、妇女需求,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包括法律在内的公共政策持续实施。

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网络越织越密——

1992年,新中国第一部促进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还有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业促进法、反家暴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涉及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或修改,为妇女撑起了法治的保护伞。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在决策层不断强化——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设专门章节,对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出规划部署;三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连续颁布实施……

在地方层面,实现性别平等的创新实践持续推进——

为推进地方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男女平等原则,2012年至201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相继建立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为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多地建立女性公平就业约谈机制……

制度引领、法治护航,让亿万妇女与时代同行。

社会文化更加和谐包容,男女平等成社会主流价值观

时代,赋予了中国女性更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

2015年,85岁的屠呦呦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中国女性第一次捧得诺贝尔奖。正如全国妇联给屠呦呦的贺信中所写的那样,“在屠呦呦身上,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也体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不光是屠呦呦,更多优秀女性正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时代标杆。“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和日前公示的“最美奋斗者”等重大评选表彰中,都不乏女性身影。她们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为公众熟知,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榜样力量。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妇女与媒介确定为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12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构建弘扬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媒介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大众传媒中,关注妇女需求和关切的内容越来越多,独立、自强、有担当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女性视角的作品越来越多。中国故事“女主角们”的形象,正日益变得饱满、立体、多元。

更多性别平等议题进入了社会舆论场。关于性别的研究越来越多,引发讨论的性别议题越来越多。2017年7月,中国妇女报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发布性别歧视类禁用词,引发广泛共鸣和好评。反观之,近年来宣扬男尊女卑封建糟粕的“女德”言论等涉嫌歧视、贬损、侮辱、消费女性的内容一经发布,便遭到媒体和公众的强烈抵制和批驳。

除了舆论引导,一系列培育践行先进性别文化的措施也促进了男女平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确立,全社会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关注度、知晓度和执行度不断提高。

——基本国策提出后,妇联组织国策宣讲团深入基层,进党校、进高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在基层群众中普及基本国策,让性别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被纳入教学内容;

——从娃娃抓起,多地开展了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工作,从源头促进男女平等;

……

性别平等正从政策法律逐步跨越到文化自觉,成为国家、社会和公民自觉践行的价值取向。

自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妇女发展有了更大空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妇女的健康和幸福与环境息息相关。

缺水,是困扰了重庆沙坪坝区大桥村村民蒋雪琴近30年的烦心事:“洗菜、淘米的水要用来喂鸡鸭,洗衣水用来擦屋拖地,连洗脚水都不敢倒掉,用来洗红薯上的泥。”2018年6月,大桥村村民盼来了“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也迎来了开启新生活的希望。

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只是我国在改进民生中关注妇女需求、改善妇女生存条件的缩影。

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水改厕到“厕所革命”的持续推进,从提高女厕位比例到设立第三卫生间,“小厕所”背后的大民生,折射的是对妇女的关爱和尊重;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到推行垃圾分类,妇女积极参与“绿色革命”,彰显了她们在提升家庭文明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中增进妇女民生福祉,发展成果也为新时期推进男女平等、支持妇女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扩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电影院遍地开花,惠民演出送到了家门口,妇女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

——进入互联网时代,妇女不仅有了更多获取知识信息和习得职业技能的渠道,还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创业就业途径增多,“女创客”不断涌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支持下,妇女在参与乡村治理、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这是妇女发展最好的时代。

“让我们携手努力,加速行动,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总书记的期望,也是嘱托。

更美好的世界,正徐徐走来。我们坚信,通过持续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健康安全的自然环境,中国女性会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