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改善生活环境 实现绿色发展 罗丹:爱世界,从爱垃圾开始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9.24 字号:【

八年时间里,罗丹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如今,她认为,改善生活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转变人们对垃圾的态度,才是核心。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罗丹开始重新思考“垃圾是什么?”

“垃圾其实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和垃圾打了八年交道后,罗丹已把“垃圾”从对立面转变成友好的角色。她说,“也许只有当我们转变对垃圾的态度,重新发现它们的用处和美感,我们才能够真的摆脱‘垃圾围城’的境况。”

“80后”罗丹,出生在四川金口河,一个处于小凉山腹地,被四面高山、一波大江环绕,藏着中国十大最美大峡谷之一的地方。

她从这样的家乡走出,扎进楼宇高立的成都,成为一名白领,却一直在城市里寻找“绿色”的家乡味道。她业余时间跟着一群人“观鸟、种树、捡垃圾”,直到她发现,“这原来可以成为工作”。

她加入成都一家环保社会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的理事长。八年前,她带领团队开始关注垃圾议题,并以社区为切入点,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至今已推动了30余个社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利用。

八年间,罗丹及其所在机构的女孩子们发现,当人们不再只把垃圾当废物,垃圾便成了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邻里关系,还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

“它甚至可以推动社会变革。”罗丹扬起嘴角微笑,“如今,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公众共识,也即将成为国家制度……”罗丹闪烁的眼睛里似乎看到了未来不只更加美丽还将更加美好的国家。

解决垃圾问题,走进社区

四川省成都市王家塘街12号院,一个位于市中心附近的老旧小区,仅一栋楼,90余户,近200居民。小区里绿植繁茂,将楼栋围绕,四周的道路相当干净,不见一片落叶。

一位大爷从楼里走出,径直走到小区大门口的垃圾回收小屋,将手中塑料袋里的厨余垃圾倒进回收屋门口的铁桶里后,塑料袋则放进了回收屋里“其他垃圾”的塑料桶内。

“95%的居民已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投放。”物业管理员赵哥说,还有小部分是新搬进来的居民,也在不断被影响着改变垃圾投放方式。“不改变不行啊,混着的垃圾在这没法扔。”

这个小区是罗丹及其所在机构团队较早进驻推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通过分类及回收利用,小区较此前每月平均减少厨余外运量约0.9吨,处理绿化垃圾约为0.1吨。这意味着每个月填埋场就少进入一吨垃圾。

距离成都市中心约20公里处的一个垃圾填埋厂,规模为西南第一,全国第五。建立时预计能使用25到30年,但只用了 16 年,垃圾填埋场就被填满。

罗丹在垃圾场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中午十二点排队进填埋场倒垃圾的运输车,拍了3分钟多才看到队伍的尾巴。

如果,200人每月能减少一吨垃圾,成都1600万人口,每月便能减少8万吨垃圾。

正是看到了垃圾问题的紧迫性以及推动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义,2010年,罗丹和她所在的“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从他们以往的各类有关环保的工作中,捋出了一个她们要致力推动解决的问题——通过垃圾分类促使垃圾减量。

然而,彼时,进入社区想要达到垃圾分类预期目标,并非易事。

至今,赵哥仍旧记得几年前,几个大学生天天来到社区里,在大夏天站在垃圾房门口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做堆肥、洗桶子、粉碎树枝……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年。

多年之后,罗丹及其团队在针对社区开展项目时,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磨”与居民拉近距离。“这个磨主要是磨合,不能一开始就和居民讲垃圾分类,要用迂回方法,先帮助居民解决他们的需求,修理设施、建设小菜园等找到和居民的对话点。”罗丹说。

拉近距离后,她们一般会完成三项工作:提升居民环境意识、建立居民自组织和改善有关环境的硬件设施。

改变的不只是垃圾分类

和一般机构的工作流程不同,改善硬件设施放在了工作事项的最后。“垃圾桶做得再漂亮,如果没人按标准使用,便是无用。”罗丹说,“改变居民垃圾投放习惯,转变意识,使其认识到这不是别人要求我做,法律要求我做,而是我应该做的,这才是核心。”

“而有的小区,居民意识提升后,你会发现,居民想要改善的设施可能不只是垃圾桶。居民自觉要做的,也不只是垃圾分类投放。”罗丹说。

在王家塘街12号院,赵哥打开装着厨余垃圾的铁桶。“你看,这些厨余垃圾都是有专门的漏斗漏过,是比较干的,把他们和小区里的落叶落枝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便能做成堆肥。”

在小区的一角,有专门的堆肥区。进入堆肥区才能闻到少许腐烂植物的味道,四个堆肥池便是几年前由“根与芽”的小姑娘们用砖头砌成的。

走在小区中,赵哥更是满脸自豪,“你看,这堆肥把我们小区的这些植物养的油光发亮。你抬头看,那个居民的花养的好吧,也是小区堆肥养的。”

赵哥,也已成为“成都根与芽”工作成果的代言人。参与垃圾治理行动,让他有了新名片。如今,他不仅是物管人员,还是堆肥讲师;不仅接待国内外来的参访团,与国内外专家交流,还常常被邀请至其他小区做环保讲解。

除了王家塘街12号院,“成都根与芽”另一个项目点,坐落在成都二环边的小区,在经过团队两年的垃圾分类工作后,居民环保意识提升效果显著。小区组建了由近三十名大爷大妈组成的自组织,将捡回来的瓷砖平整小区地面,捡回来的废木家具改造成小区的花圃栅栏……每年将各种“捡垃圾”省下来的公共支出,在小区里办“小吃会”。原本连对门住户都不认识的小区,如今,住户之间熟络,邻里和睦,已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自组织,参与小区公共事务。

“虽然三十余个项目社区,各有各的改变,但核心改变只有一个。”罗丹说,“转变了对垃圾的态度,和垃圾的关系开始变得友好,而不再是全部一丢了之。”

爱垃圾就是爱世界

罗丹非常认同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一个观点——“爱垃圾,就是爱这世界”。

“如今,垃圾话题成为热点,但垃圾到底是什么?”罗丹说,它是“脏的、臭的,没人要的”无用之物吗?

“我们总是希望垃圾从眼前消失,但垃圾拒绝消失,它会以各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比如环境污染导致的食物污染。”罗丹说,既然它无法真正的消失,那为什么不能爱这些拒绝消失并围绕着我们的垃圾、粪便、废弃物,让它们重新被社会接纳、循环利用,让它们被自然接纳、无害排放?

“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生活的社区、世界是美好的,那么就让我们从‘爱垃圾’开始吧。”罗丹说。

致力于让人们“爱垃圾”,进行无害排放,也将是罗丹与其团队的下一个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