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用燃烧的激情和不凡的业绩铸就美丽人生
“铁姑娘”接续传承“大庆精神”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8.22 字号:【

  / 背景介绍 /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油田,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当时,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60年来,大庆石油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里,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内核,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见习记者 陈姝

  2016年3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

  2018年3月,铁人学院在大庆油田成立,来自全国的劳模、工匠,在这里循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脚步继续前进。

  2019年上半年,大庆油田实现油气产量当量2159万吨,利润总额超过去年全年。

  ……

  60年来,大庆精神薪火相传。其中,大庆女油田人,发挥聪明才智,用燃烧的激情和不凡的业绩铸就美丽人生,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抹上亮丽的色彩。

  女子采油队 精神永向前

  在大庆龙凤湿地,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被当地人称为“磕头机”,上万只“磕头机”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71岁的徐淑英对“磕头机”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刚来这里时,只要睁着眼睛就是干活,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有的事,只要看到有油出来,我们那个心啊激动得要跳出来。”

  1970年,大庆成立了第一支女子采油队,全队有100名女采油工,平均年龄20岁。徐淑英就是当年的一名女采油工,后来担任了队长,她曾被评价为是特殊环境中锤炼出的高质量的“铁”,1974年大庆党委授予她“采油铁姑娘”的称号,1977年她被授予石油工业部劳动英雄称号。

  “当时,在万人会场,我听完铁人王进喜的报告,内心无比激动,我们女子采油队的姑娘们个个甘愿吃苦奉献,勤学苦练。那时候我们流行一句话,男同志能吃的苦,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吃,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干。”徐淑英自豪地说。

  徐淑英边说边拿起一张张旧照片,向记者回忆当年自己在女子采油队的故事。

  那是1974年冬天,一段400多米长的钢丝掉进了一口井里,徐淑英带领突击班上井抢修,由于闸门关闭不严,她们冒着迎面喷来的原油,不顾一切地爬上扒杆,徐淑英一只手抱住防喷管,一只手拼命向外拉钢丝。原油不断喷出,她浑身上下都沾满了油。当时寒风吹彻,衣服都冻得硬邦邦的,她仍然拉着钢丝,50米、100米、150米……凭着顽强的毅力,她和大家在井上干了三天四夜,直至这口井被打开,看到“患病”的油井“复活”了,每天多产油20多吨,她们高兴地笑了。

  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徐淑英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激励着女子采油队奋勇向前。

  15秒纪录无人打破 执着探索新技术

  刘丽是“油二代”,听着父辈们跟石油有关的故事长大,她的父亲参加过大庆石油老会战,还是黑龙江省的劳动模范,与“铁人”王进喜一样为石油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8月17日下午,细雨濛濛,记者来到了第二采油厂的刘丽工作室,见到刘丽时,她穿着红色工装,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业务。

  “一年365天,我们基本上没有休息日,一心都在工作上。”刘丽说这句话时很淡定。

  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比赛上,她能用15秒的时间,更换重70斤的抽油机皮带,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如果说当年更多的是一种体力的较量,现如今则需要智慧的比拼。

  刘丽发明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让采油工户外操作的时间从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1个月延长到1年,而她研制成功的“便携式清蜡设备”装置,既有效解决了冬季清蜡防喷管冻结的问题,也有效规避了安全隐患。

  ……

  工作26年来,刘丽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女工变成了全国技术能手,并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当各种殊荣接踵而至时,她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为石油事业而生的。”

  一个人的奋斗最终变成了一群人的奋斗。刘丽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采油二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的每年10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300多项;工作室共研制革新成果1048项,其中165项获得国家专利。

  而类似刘丽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大庆油田有60多个,它们凝聚着这一代人对石油事业的不懈努力与执着探索。

  如今,新时代大庆油田目标明确,就是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

  追寻铁人精神 探路新“金矿”

  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射孔大队射孔四队,因女员工占比88%,也称女子射孔队。

  “80后”罗梅就是听着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长大的。2009年,她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大庆油田,成为一名女子射孔队队员。

  记者在生产操作区看到,这里堆放着密密麻麻的射孔枪,有几辆防爆车停在旁边整装待发,车的厢体被喷绘上鲜艳的黄色,并写上醒目的爆炸品三个字。

  罗梅告诉记者,射孔器都是经过量身定制,精确计算,准确组装的,即将送往各个井场。搬运、装炮、缠导爆索……这是女子射孔队的日常工作。她们也被笑称为是一群“直不起腰的女人”,每箱射孔弹重50多斤,4米射孔弹架就有80多斤,全部靠女队员们搬进抬出。

  “这里的女同志,个个能吃苦,个个体力充沛。”在这工作近30年的射孔四队党支部书记安丽华笑道。

  装炮班墙壁上挂着《装炮岗位风险一览表》《质量控制口诀》展板,蓝底红字,格外醒目。这是责任与风险并存的岗位。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的射孔中队助理技术员金世英,为核实一公分的数据,跑了6个单位,问了9个人,连续工作30小时,往返40公里,最终消除了1公分差错。这种工作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一直激励后人。

  女子射孔队与钢铁和炸药为伴,稍有不慎队员们就会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她们从来不畏惧,因为她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凭借独创的“一公分”和“铁门槛”精神,胆大心细,扼杀危险。

  从1985年成立至今,女子射孔队累计计算13.2万口井2940万个数据,装炮2600万发,无一差错,实现了连续30多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在松嫩平原上,一代又一代“铁姑娘”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她们心中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记者手记

  一个时代呼唤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产生一种力量。我第一次踏上大庆这块土地,是因为寻找大庆精神。在我采访的三天里,从走进王进喜纪念馆到采访对象,对我来说,是心灵的一次洗涤。

  从历史长河走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采油铁姑娘”徐淑英、“大国工匠”刘丽、“80后”罗梅,她们身上,都传承着一种融于骨子里的苦干、实干品质。她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己,有着坚定的决心,艰苦奋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价值有担当。

  在大庆油田,类似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和力量。今天,当年的艰苦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却始终珍藏在人们心中,这种不朽的精神,不因事物表象的演变而褪色,也不因时代的演进而落伍。新时代,新征程,让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生长,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 对 话 /

  老石油人的精神是我的驱动力

  ——对话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丽

  记者:作为一名女性,是什么信念让您一直坚守一线岗位?

  刘丽:成为一名“油二代”是光荣的,我很热爱这个岗位,这个热爱源于父辈们对我潜移默化的鼓励,这也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大庆精神。

  记者:这些年,您在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果实,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您的工作动力是什么?

  刘丽: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我一开始是采油女工,在工作之初只有把工作干好的简单想法,但一个个生产的难题促使我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是老一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爱国创业的精神,一直感染我,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更好地发扬下去。

  记者: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望?

  刘丽:我特别幸运,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可以说,现在油田工作条件比老一代石油人工作条件好很多,但是使命责任一点没减少。作为一名党员,我和我的团队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还要更高更严要求自己,为油田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