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精准扶贫战略中妇女发展理论新思考
——“精准扶贫与妇女发展”学术研讨会之观点分享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7.23 字号:【

  编者按

  女性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受益者,农村妇女脱贫与发展是精准扶贫战略中的应有内容。在日前召开的“精准扶贫与妇女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妇女工作者,就性别视角下的减贫政策与实践,贫困识别、妇女的贫困特征与脱贫机制,产业扶贫与妇女脱贫,扶贫实践中的妇女参与和需求表达,妇联、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 董强

  7月16日~17日,“精准扶贫与妇女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妇女工作者等40余人就性别视角下的减贫政策与实践,贫困识别、妇女的贫困特征与脱贫机制,产业扶贫与妇女脱贫,扶贫实践中的妇女参与、需求表达,妇联、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实现妇女脱贫与发展

  精准扶贫战略对我国农村妇女发展正在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需要学术界予以高度关注。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研究员对当前中国性别与贫困研究进行了深刻思考,认为在妇女贫困的界定、类型、特征、测量、原因、影响及反贫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她提出,未来研究应理顺现有扶贫政策作用于妇女主体的路径、机制,注重妇女对贫困的特殊体验以及妇女贫困与所在环境的互动,以全面认识妇女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培育乡村在地人才队伍、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落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团研究员认为强化对妇女带头人的培育,应列为政策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提升认识,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形成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以一个性别敏感的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为例,阐释通过这样的一个空间帮助农村妇女实现经济赋权,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性别空间发生了连接。李小云教授也提到未来的农村妇女行动要以促进社区整合的视角切入,不能将农村妇女群体客体化和问题化。

  性别视角下的减贫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减贫政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变迁,这一变迁本身对性别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当下减贫政策的性别效应都是社会性别研究的重点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研究员采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讨论性别主流化“最后一公里”的方法论、方法和地方策略,探讨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村级“儿童主任”如何通过机制化设计推动农村儿童福利的性别主流化。

  通过梳理四十年中国减贫政策变迁中的社会性别内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徐秀丽教授认为新阶段的扶贫政策需对弱势群体更有针对性,社会性别的技术工具可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和实践做出独特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郭占锋教授等对中国妇女反贫困实践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妇女反贫困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由“被动参与”逐渐到“行动自觉”的转变。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黄桂霞副研究员对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缓解妇女贫困的经验与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经验主要有减少妇女贫困比例;降低妇女贫困程度,提高享受保障的人数和比例;预防贫困,稳固脱贫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于乐荣副教授以安徽X县为例,分析了女性贫困的主要特征以及脱贫实践的效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她认为促进妇女脱贫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性别敏感,增加农村妇女就近务工的机会,积极培育内源性妇女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作用。

  扶贫实践中的妇女参与和需求表达

  农村妇女在扶贫实践中的参与和需求的表达对于取得扶贫的更好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马春华副研究员以藏北J县和川西D县为例,分析了藏区女性减贫如何成为可能。她发现,藏北J县和川西D县都缺乏针对女性的减贫项目;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的政府主导的减贫运动,使得女性很难真正参与其中。

  就“访惠聚”政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SL县K乡的实施情况,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齐顾波教授、新疆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所李苗等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专项治理过程中的女性参与及需求表达。她们认为女性在发展中的声音和平等地位等战略性需求的表达并不显著。研究区域有关性别关系的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仍是女性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高明从“精神救赎”的视角来理解当代乡村建设,她认为,当代乡建女青年正处于个人—家庭-集体,改良事业-主流文化两个维度的相互撕扯中,新的主体精神正在挣扎和建构的过程中。

  城乡、区域视野中的性别与教育

  乡村振兴必须以教育振兴为根本,西部、乡村的性别与教育也成为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屏教授等基于职业性别垂直隔离的视角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女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显著的职业性别垂直隔离。对此,需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机构的观念与实践中,同时调动乡村女教师的主体性并促进其参与中小学校决策。

  “高考陪读”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其中女性家长是争取代际发展权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身份、情感方面的困境。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云霞博士通过对毛镇“高考陪读”现象的呈现,分析了劳动家庭母亲的教育卷入。

  产业扶贫与妇女脱贫

  扶贫车间正在成为深入乡村的一种新型产业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妇女脱贫的实质意义值得关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邢成举副教授认为,村镇工厂之所以能够在农村女性反贫困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是因为在客观上迎合了多数农村地区农民家庭两性的分工以及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渴望务工增收改变自身家庭地位的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陆继霞教授等以河南省某扶贫车间为案例,认为扶贫车间作为创新扶贫机制可以缓解农村妇女无法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之间的现实矛盾。

  山东女子学院苏海从生计、认同与风险的角度分析了扶贫车间中的性别议题。他认为女性在扶贫车间中仍然游离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存在诸多风险。因此,要在扶贫中更好地尊重女性体验,确保女性扶贫的针对性与持续性。

  此外,云南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永仁县委副书记(挂职)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吴涛,甘肃省西和县妇联副主席张文梅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实践、妇女电商扶贫的发言,为如何促进乡村妇女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地案例。广东绿芽基金会理事长蔡文方、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倪永旺就各自开展的半乡学堂、留守女童的支持等活动进行了经验交流。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