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经济包容性增长与女性发展
关注“第十六届女经济学者国际研讨会”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6.25 字号:【

  编者按

  近日,“第十六届女经济学者国际研讨会”在长春召开,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3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者围绕性别平等与包容性增长、女性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分担、老年照料趋势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学术研讨。研讨会的召开将推动经济理论的应用发展,并为女经济学者交流和发展搭建平台。

  ■ 吕康银 金星

  近日,第十六届女经济学者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工作性质的变革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研讨会由中国女经济学者联谊网络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承办,吸引了国内外3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吕康银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女经济学者是经济学界的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尊重女经济学者的智识和创造。

  性别平等与包容性增长

  女性通过参与劳动力市场及在社会再生产中承担照料责任,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应为女性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董晓媛教授从性别平等的视角探究了包容性增长的潜力,并着重谈到中国女性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她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包括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及终身学习。同时,她也阐明了新经济形势下性别平等和包容性增长面临的四大挑战,如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和年龄较大的女性面临的失业风险较高,女性由于无酬照料责任负担大导致其进入竞争及其他新兴领域受阻等。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朗斯坦·埃利萨(Braunstein Elissa)教授运用经济增长的需求视角和社会再生产分配的供给视角,分析了关怀精神和社会再生产如何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相互作用,以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强调社会再生产也是当前消费和未来生产力增长的重要来源,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增长。

  此外,吉林大学张雪莹基于董事长为女性的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女性董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女性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分担

  女性面临着职业-家庭的双重压力,职场性别歧视、家庭内无酬照料负担阻碍着女性发展。

  职场性别歧视阻碍了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也抑制了其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东北财经大学张抗私对中日性别工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日本的性别工资差异更大,而歧视是造成两国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除劳动力市场发展外,女性还在家庭领域内承担着大部分的无酬照料劳动和家务劳动。内蒙古大学杜凤莲教授从贝克的家庭生产理论出发,研究时间投入和金钱投入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儿童不同的学习阶段,父母照料投入呈现不同特点;父母陪护和辅导作业的效果高于辅导班投入,且母亲陪护和辅导作业比父亲的作用要大。

  内蒙古大学的石婧研究了家庭时间利用方式的代际传承,发现父母的时间利用和注意力对孩子都有显著正向的代际传递影响。四川大学的陈钰晓以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对新生儿参保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老龄化时代老年照料趋势与方法

  随着老龄时代的到来,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与会者探讨了解决养老问题的趋势及方法。

  北京大学赵耀辉教授就兄弟姐妹互助养老现象作主旨发言,他基于中国现阶段人口结构快速转变的背景所做的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财务转移可视作其相互之间的一种非正式保险。在家庭内部,受教育年限少、丧偶或残疾的兄弟姐妹更可能成为互助养老中的受益者,且收益金额更大。

  北京大学于也雯探究了隔代抚养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能动作用对于改善人口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鼓励隔代抚养,降低生育直接成本、制定合理的生育补贴政策并完善养老保障政策是帮助我国走出“低生育陷阱”的重要手段。

  东北师范大学金星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利用线性概率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多维健康水平对退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自评健康与退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均与劳动供给显著正相关。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媛媛对爱尔兰老年人实施医疗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实施健康保障政策后,除压力以外的其余身体和心理健康并未得到改善;上海大学艾慧研究了公共产品供给与老人幸福感,发现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与会者关注未来人力资本发展的方向,智能化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与挑战,也关注劳动者社会保障及公平就业问题。

  斯坦福大学李宏彬教授关注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李宏彬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本增长迅猛,人力资本的增加将极大影响中国未来二十年收入的增加。其从大学入学考试以及大学教育质量出发,分析了影响人力资本增长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大学期间的GPA及实习经历,英语学习成绩、是否担任学生社团领袖以及性别、家庭背景的影响更为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赵忠教授就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与就业变动的机制进行了报告。他谈到自动化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正逐渐替代常规的体力工作。其在研究中将自动化偏向技术对中国就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解为组成性影响、倾向性影响及内生性影响。同时,通过替代性影响和生产性影响两种方式阐述了机器人对就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针对“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罗楚亮教授对如何改善劳动力地区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以实现充分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罗教授的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反而相对更低;在就业目标下按现有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调整各地区求职人员分布,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并没有很明显,但是其产出效应为负;改善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产出效应和收入效应。

  此外,复旦大学刘媛媛从社保缴纳内生化视角出发,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框架考察了劳动力市场规模与企业社保缴纳的逻辑关系;上海财经大学的田柳研究了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现社保缴费基数会降低工资和就业。

  (吕康银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金星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