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特别关注
内蒙古巴林左旗:“上京巧娘”巧手致富道道多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2.15 字号:【

  春节长假过后,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西城街道福山社区的手工艺培训室里,社区党支部书记袁秀霞组织妇女们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技巧。“下面我教大家蝴蝶结的穿压技法,压一压二去,穿二穿一回……”姐妹们拿起红丝线,按照手势口诀仔细地穿、缠、绕、抽,手法越练越熟。收边、剪去余线、烧去线头、系上流苏,一个多小时后,每人都编出了一个漂亮的中国结。红彤彤的中国结映红了姐妹们的笑脸,整个屋子里都洋溢着新春的喜庆。

  中国结编织技能培训,是巴林左旗妇联“巾帼巧手脱贫工程”的一个项目。“我们发挥妇女在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作用,让姐妹们把手艺变成了财富!”巴林左旗妇联主席王鸿雁介绍,去年以来,旗妇联先后为1600名巧手骨干和贫困妇女提供手把手的各类技能培训。目前,全旗已建立5个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1个笤帚苗巧娘工作坊,有100多名妇女靠一双巧手,实现了灵活创业就业。一批以手工布鞋、笤帚苗手编制品、双面刺绣为代表的“上京巧娘”品牌,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农村妇女杜青霞,是赤峰市的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提起她生产的布鞋,在当地小有名气。来到她办的南下段布鞋厂,远远地就听到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走进车间,只见清一色的女工们有纳鞋底的、有做鞋帮的、有绱鞋的……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今年38岁的女工张坤是个熟练工,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做好的鞋帮和鞋底组合到一起。张坤每40秒就能上好一只布鞋,一天能上400只,每只布鞋按0.5元计算,她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

  “我们生产的农村老工艺布鞋,穿着透气又舒服!”杜青霞介绍,现在厂里已吸纳23名农村妇女就业,每年能生产布鞋10万双,今年她准备把鞋厂扩建到600平方米,再投资60万元购买一台转盘机,力争日产布鞋达到2000双,再为姐妹们增加30个就业岗位。

  在巴林左旗,还有一种不起眼的植物——笤帚苗,年复一年地为巴林左旗带来财富和希望。笤帚苗耐旱,撒下种子就不用怎么管了,下不下雨都能长。扫地的笤帚家家都有,然而,这个平时不起眼的打扫家的小工具,在巴林左旗,却成了全旗上上下下全力支持发展的以妇女为主体的大产业。

  距旗府所在地林东镇不远的十三敖包镇尖山字村的孙红燕,就是做笤帚的大老板,记者一进她的大院,就被四处堆放的满满的笤帚所震撼,除了5亩大的院子近90%的地面铺满晾晒的笤帚外,一些墙角院落处,还垂直堆放着比房子还高的笤帚,像一座座“笤帚山”。院内9米多长的几辆外地牌照大卡车正在紧张地装车,车间里的20名女工头也顾不上抬、话也顾不上说,熟练地舞弄着手中的笤帚苗,4分钟后一把漂亮的笤帚就诞生了。孙红燕笑着说:“我们是按件计酬,所以她们也顾不上和你说话,最快的一天能挣170元。”

  与化学纤维生产的笤帚相比,植物纤维笤帚具有不吸尘、不粘毛、无污染、不怕烫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鑫洋手工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飞,如今是旗妇联重点扶持的女致富带头人。王宇飞指着陈列室110多个品种说:“附近十几个村子的妇女给我常年做活儿,几个合作社也是我的供货商,干这行的90%是妇女,好几个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干这个脱贫了。从最初的床扫、锅刷发展到笤帚苗保健用品、工艺笤帚、旅游纪念品,图案有吉祥语、中国红、祈福、彩花、私人定制等。”记者了解到,一把一人多高的龙头拐杖制品,一个妇女做一个星期,售价在1000元左右,手快的熟练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在亿亨源手编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林东镇兴隆地村61岁的李凤芹大妈成了这里常年上班的工人。一把笤帚苗,几根红线绳,老人熟练地加穗、绑绳、剁杆、修剪,半个多小时就绑成了一把精美的工艺品笤帚。李大妈算了一笔账:她一天能绑10把精品笤帚,每把能赚10元的手工费,这样一个月下来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年收入3.6万元以上。她家到厂里只有10分钟的路程,守家在地的还不耽误种地。如今,亿亨源手编基地已让73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她们每年创收总额都在230万元以上。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巴林左旗的笤帚苗产业已形成种植、绑扎、销售的产业链条。全旗笤帚苗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原苗7000万斤以上,笤帚年生产销售能力达到7000万把,年产值5.6亿元。笤帚苗产业已带动全旗60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吸纳6.5万人就业。在这支产业大军中,农村妇女已经成为重要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