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石正丽:科学研究要永远怀有好奇之心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2.13 字号:【

  “获奖很光荣,但许多没有获得奖项的同行和我们一样,都在这个领域不断攻坚克难,辛勤付出,为人类认知自然界在不断探索努力着。”1月8日,由石正丽研究员牵头完成、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前,石正丽博士接受了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专访,谈到此次获奖,石正丽坦率地说:“项目是整个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获奖是激励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去努力工作。”

  只要对科学有热情,任何困难都是次要的

  55岁的石正丽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1990年在武汉病毒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并于2000年获得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

  在病毒所工作后,石正丽主要从事水生病毒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包括首次分离鉴定多种重要水生甲壳类动物的新病毒,如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和罗氏沼虾诺达病毒及其卫星病毒,建立多种水生甲壳类动物病毒检测技术等,逐步在该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2002-2003年,SARS疫情暴发,中外科学家纷纷投入SARS病毒及其动物溯源探究中。

  在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整体部署下,石正丽积极转变科研方向,走上了新发病毒病原学研究的道路,联合中外科学家开展SARS病毒溯源研究,并将目标锁定在蝙蝠身上。

  做上述研究需要到野外去采集蝙蝠样本,整个过程非常辛苦。为防止被传染蝙蝠携带的病毒,每次出发之前,石正丽都会反复提醒大家作好防护准备。从2004年3月开始,石正丽带领的研究小组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市,“野外采集工作很艰苦,但这是我们的工作,谈不上辛苦不辛苦。”对野外工作的艰辛,石正丽并不在意,她告诉记者:蝙蝠洞一般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地势比较险峻,很多时候都没有路,整个团队需要翻山越岭,自己开路,遇到蝙蝠洞进口很小时,还需要爬着进去。也正因如此,石正丽被冠以“蝙蝠女侠”的称谓。对此称呼,石正丽笑称:“主要还是因为我和蝙蝠打交道多的缘故吧。”

  事业生活两不误

  野外工作让团队成员多年来练就了攀爬、钻洞的“技能”,为锻炼体质,石正丽也养成了闲暇时间游泳的习惯,“几天不去,感觉整个身体都会沉下来。”

  生活中,除了游泳这一爱好,石正丽还有一个她自己称为“天生”的特长:唱歌。她的学生向记者透露:“石老师唱歌非常好听,而且还是女高音,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石老师唱的《青藏高原》,特别棒。”当记者向石正丽求证时,石正丽笑呵呵地说:“从小就喜欢唱歌,工作之余‘喊一喊’,也是希望大家都能放松一下。”

  “我只是机缘巧合做了病毒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成绩。但我相信别人在这个岗位上也一样能做出好的成绩。”对于事业和家庭,石正丽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家庭中为孩子成长付出和为工作付出是一样的,都是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石正丽说。

  “科学研究要永远怀有好奇之心”

  石正丽研究团队针对新发传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历经多年持续研究,以我国蝙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等重要病毒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蝙蝠携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新病毒发现与鉴定、跨种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多项原创成果。最重要贡献包括证实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为SARS的动物溯源提供多个重要证据;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相关病毒的抗体;发现腺病毒、圆环病毒等遗传多样的新型蝙蝠病毒等,其中关于SARS病毒溯源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

  自2013年起,石正丽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建设计划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并担任中非中心微生物分中心主任,为构建非洲重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资源信息平台以及流行病传染控制应急响应平台发挥重要作用。

  石正丽和她的团队怀着一颗对科研“热情”的心,潜心研究,开创了国内系统研究蝙蝠病毒的先河,其实验室也成为国际上蝙蝠病毒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石正丽及其合作者的工作揭开了武汉病毒研究所科技发展战略调整后崭新的一页,极大地鼓舞了那些在新领域中的拓荒者。记者获悉,由于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石正丽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会士。

  石正丽说:“科学研究,一定要怀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在研究中能保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勇于接受挑战,才能把研究工作做实。”谈到未来,石正丽坦言,科学研究永远没有尽头,“我的工作就是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发现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能够对疫情发生提供预警、应对和防控的方法,做好早期预防,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的认知。” 她同时也强调,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传播到人的机会其实很少,只要人类社会善待自然环境,远离野生动物,就可以避免被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