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 各地快讯
上海云南两地妇联推动猛弄绣娘“走出去” 一支绣花针“绣”出家庭和社会地位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12.05 字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玉林

“我从小就学习刺绣,以前是等赶街的时候把绣片拿到集市上卖,一个月也就能卖八九百元,现在有了稳定的订单,每月两千多元不是问题。”李世芬笑呵呵地说。如今,她已是当地的刺绣“大户”,好些人跟着她学刺绣。

李世芬的家就在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云南省元阳县攀枝花乡。这里世世代代汇聚着哈尼、彝、壮、汉等民族,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刺绣作品构图精美。

“妇女们承担着家务和农活,一般不外出务工。”为了调动她们的活力,切实发挥妇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攀枝花乡妇联探索出一条扶贫新模式:从农村妇女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挖掘刺绣文化,扶持刺绣产业,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因势而谋,抓住机遇闯出去

猛弄村的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刺绣“高手”,虽然刺绣技艺精湛,但却只是自绣自用。脑筋灵活的也就像李世芬那样,将绣片拿到集市上卖,挣点零花钱,从没想过用它脱贫致富。

而随着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民族刺绣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各方游客的新宠。绣娘们的心思越来越活,手里的绣花针原来是个宝,而转机则来自上海的对口帮扶。

2012年,在上海对口帮扶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红河州妇联的积极努力,两地携手将猛弄司署、猛弄文化广场、猛弄土司绣品坊、猛弄民绣衍生馆资源整合,建成猛弄民绣传承实训基地。2016年1月,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共同开发刺绣产品。

2017年以来,在上海市长宁区妇联和红河州元阳县两级妇联的帮助下,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通过对绣娘进行培训,积极引导绣娘将民族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不断提升绣品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如今的猛弄土司绣品坊已经被打造成为“现代风貌、旅游方向、民族特色、时尚超前”的哈尼族、彝族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猛弄刺绣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200人,还成立了2个彝绣专业村、1个彝绣协会、2个传承站,从业者6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人。

攀枝花乡妇联还利用“五一节”“国庆节”和彝族“七月半”等猛弄土司古宴系列活动契机,举办了多场百名绣娘现场刺绣大赛。

应势而动,“猛弄民绣”走出去

元阳县妇联主席张春燕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猛弄刺绣合作社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这一理念,绣娘们通过一枚枚绣花针,一针一线地辛劳,绣出了千年哈尼梯田和百年猛弄土司文化特色,让刺绣产品走出攀枝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猛弄民绣”先后参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南博会、文博会,猛弄村也获得了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称号,抱枕系列产品成功入围云南特色旅游文化商品“最云品”。2018年2月,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云南省妇联评定为“省级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

2017年,在上海市妇联的主导下,两地成立了“绣娘大联盟”;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妇联与红河州妇联成立了“女子刺绣创业指导中心”,上海的专业老师定期到合作社对社员进行指导培训,已有100多人次接受培训指导。

猛弄刺绣合作社负责人张令琼告诉记者,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绣娘们提高了自身技能,强化了图案整体设计理念,懂得了在丝线色彩搭配、服装裁剪和刺绣手法上下功夫,能自如地将民族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相融合。

乘势而上,创新发展富起来

攀枝花妇联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围绕“五个一批”的脱贫要求,以猛弄村为示范,逐步在全乡范围内推广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在创新带动模式、创新销售模式、创新产品模式上狠下功夫。

攀枝花乡妇联主席曾国丽介绍说,为发挥出刺绣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合作社会确定一名刺绣专干,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和带头人,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摆脱家务劳动的束缚,逐步走向市场发展经济,并为绣娘提供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攀枝花乡正在探索打造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生产实行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的“私人订制”方式,以农村电商为平台,推行“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订单式销售。

自从打通绣品走出大山的通道,绣娘们的命运悄然发生改变: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地里的庄稼也不耽误,重要的是挣到了钱。

53岁的李秀珍在合作社工作三年多,只要一有空,她都会去合作社里做绣品,她很喜欢来这里跟大伙儿一起绣。如今,猛弄绣娘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

“第一次参加妇联组织的外出学习丈夫都不让去,现在一听说要学习再忙也要我去。”李霞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大事小事都听丈夫的,现在我们的意见他们也要听。”

在猛弄村,绣娘们用手中的一支支绣花针,不仅绣出了自己的脱贫致富路,还带领妇女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极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