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扬求索追问之帆 彰性别平等之义
2019年“新女学”研究热点发布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9.01.08 字号:【

  2019未来已来,逐梦前行

  ■ 《新女学周刊》编辑部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经过7年的风雨兼程,依然保持着那种“油墨味”的芬芳,《新女学周刊》和您相遇在又一个春天。

  回望来时的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仰仗新老作者的真知灼见,“新女学”的声音越来越铿锵;感恩忠实读者的不离不弃,“新女学”的脚步越来越坚定。

  2012,心怀希冀,我们开始点染女性思想画轴,构筑性别平等阶梯;2013,和着中国梦的节拍,“新女学”优雅舞出新姿态;2014,心怀温暖,我们让“知行合一”生发出蓬勃向上的正能量……2018,立足新时代,“新女学”之光朗照着尚还余存的蒙昧之思。

  7年来,我们一次次精心呈现女学研究新思潮,一次次尝试汇聚男女学人新观点,一次次生动记录女性发展新实践。而今迈进2019年,前方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今日中国,正面临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社会注定更多元也更复杂,更文明也更精彩。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智能人时代,在新媒体、大数据的冲击下,我们要努力让“新女学”看上去更美,读起来更有味儿。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坚持长期主义,方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无论关注的内容怎么变、无论呈现的形式怎么变,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不会变,我们头顶高擎的信念不会变。理想与情怀,从来都是“新女学”不变的“内核”。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仍将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大趋势”,力争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赶上新时代新生活,性别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也可能沉渣泛起。我们仍需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熨帖的温情关照每一个个体的“小日子”,坚持构建两性和谐的人类社会。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建会70周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相信女性权益会更加有法可依,性别平等事业将迎来重大进展。既然欣喜地看到,未来在我们手中升腾,就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逐梦前行吧!

  编者按

  故年已逝,新岁登场。2019年,性别研究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在性别研究的不同领域,性别研究学者应有哪些侧重点?性别研究理论将如何引领、指导性别平等实践?站在新年的原点,《新女学周刊》特邀四位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性别研究学者,预测2019年性别研究的重点、热点议题及发展趋势。

用女性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深入研究性别平等问题

  ■ 庞晓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转型的现实,为经济学领域性别研究提供了素材。十多年来,经济学界对性别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从方法论角度看,经济与性别研究中有两大流派,主流经济学流派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流派。

  国内现有的研究中仍然是以主流经济学方法为主,很多性别问题的经济分析,只是在分析中加入了性别变量,只能反应性别差异,无法揭示性别差异背后制约女性发展的各种制度因素。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社会矛盾的当下,如何深入研究经济发展领域性别不平等问题背后的制度原因,应成为经济学领域对性别平等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致力于在经济学领域研究性别问题的同行,更多地使用女性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性别平等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学领域性别问题的研究,价值取向要非常明确。经济学领域性别问题的研究就是要推动以人的福利为宗旨,提升女性社会地位;要追求以平等公正为特征的人类发展,实现男女平等。而不是把效用作为唯一内在价值。

  第二,注重分析社会性别关系与要素之间的交互影响。社会性别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依据,与其他社会分层依据,比如阶层、种族、教育、健康等等,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结果的。因此,要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引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定性方法。在使用数学化和定量分析的同时,引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定性方法,以揭示数量分析背后的故事。

  第四,要强调经济分析不仅关注市场活动,还关注非市场活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性别不平等不仅局限于劳动力参与和工资等经济指标,更关注女性的自主权和制约女性能力发展的各种制度因素。女性主义经济学认为:影响人类福利的不仅是市场活动,还有发生在家庭、主要由女性参与的非市场活动,如照顾家人、料理家务等无酬劳动,以及女性因此面临的工作-家庭矛盾。因此,研究议题不只是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更要关注照料经济、无酬劳动、时间利用等性别不平等问题。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全球发展趋势可以预测,照料经济和时间利用研究将成为新热点。

  此外,还要在继续研究微观议题的同时,关注宏观议题的研究。在微观层面,要更多地选择研究非市场活动领域及其与市场活动关系方面的议题;而在宏观层面,则要重视对公共政策的性别影响评估。虽然,由于缺乏分性别统计数据等原因,这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但是,性别敏感的公共政策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措施,而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社会性别的经济研究将为政策制定和制度改善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新女学周刊》在传播女学知识、见证女性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新的一年,《新女学周刊》更关注经济学领域的性别问题,推动分性别数据统计工作开展,促进学界与公众的对话,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更大贡献。

科学与性别:性别研究不可忽视的维度

  ■ 刘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委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当下,将女性与科学联系在一起,或从科学与性别的关系维度进行的研究,所受关注仍偏少。然而,在被社会突出关注的一般性话题中,涉及科学的话题却并不少见,在没有用性别视角来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时,会形成人们对这些话题在性别关联上的无视,以及理解的片面性。

  第一,要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分析框架,探讨两性间在科学领域的不平等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自然》特写版主编表示:“十大人物的故事浓缩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 在这10位年度科学人物中,女性占据了半壁江山。5位女性科学家,因其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史界的性别平等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成为2018年度科学人物。这一方面体现出女性在科学界的影响增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联想到何谓深层意义上的科学界的性别平等。

  在中国,近日科学领域同样有一个每年都会发布的评选活动,即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审结果公示。经评选共产生10名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选和5名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这已经是第15届了!由此,不能不说我们同样关注科学领域中的性别平等。但也应注意到,此类评选突出的主要还是入选者的天然性别身份。这并不是说天然性别身份不重要。但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性别与科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早已转移到以社会性别视角作为分析框架,探讨两性间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二,要对科学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冷静思考。

  尽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性别平等的诸多进展,但不平等的存在也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要宣传在平等方面的进展外,对不平等的冷静思考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学理性研究更是现在所欠缺和未来需重视的!

  在近日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10位2018年度科学人物中,有一位是近来在国内外因其科学工作而引起极大争议的中国男性科学家,以非治疗目的用CRISPR技术改变了两位健康婴儿的基因。他遭到了国内外学界和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但在这质疑声中,从性别视角来讨论的却为数不多。早在几十年前,国际上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就已注意到生育技术对女性带来的可能伤害。在这次引起广泛质疑的事件中,基于性别视角分析讨论的缺席,正说明了科学与性别问题学理性研究的薄弱。

  《新女学周刊》既有学术眼光,关注性别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又以易于理解的语言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它为性别平等的推进及性别研究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女学周刊》以往的话题中,也有不少涉及性别与科学领域。希望日后《新女学周刊》能加大对此类话题的讨论力度。

性别研究应重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妇女

  ■ 郑新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

  不言而喻,妇女承担着人类最为繁重和独特的劳动:生产劳动、生育和养育劳动、家务劳动。尊重劳动,才可能尊重妇女和妇女的劳动。

  首先,要重新发现劳动妇女。

  在各种“权利”“自由”和“成功”鼎盛的喧嚣中,劳动的价值是最无声息的,尤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服务业。当然,家庭中的无偿劳动,就更“提不到台面上”了。“劳动者”也被很多词汇遮蔽,“劳动力”“员工”“打工的”“家庭妇女”等。很多时候,只能在娱乐和公益“施舍”或“起哄”的场景里,才能见得到以劳动为本的人们局促不安的身形。“劳动妇女”一词,除了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几乎很少被提及。“劳动妇女”这个曾经包含政治地位和社会解放意涵的词汇,悄悄地替换成了“留守的”“打工的”“陪读的”“做家务的”……她们再也进入不了文字,上不了头条。

  在中国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中,数亿个男女劳动者,奔波在家庭和职场、留守和流动间,周遭则是资本和劳动的博弈,投机和劳动积累的博弈,劳作和享受的博弈。然而,输赢分明的结果,不断撕裂和作弄着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妇女的身心。

  如果说远离和摆脱体力劳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远离劳动、以劳动为耻,便是人类的悲剧。远离或抛弃至今还不得不以体力劳动为生的劳动者,这本应是社会的耻,却成为一种趋势,不以为耻。相反,终年劳作而不富成了“耻”。

  其次,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倡导劳动者的平等。

  其实,稍稍盘点一下历史,哪怕是几十年前的县志、村史、口述史,回溯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普通劳动者,都曾在社会集体劳动和生活中彰显出社会主人公的自豪、尊严、参与和创新,彰显出最大多数劳动者光辉的人性。

  这一段粗粝的,疾风暴雨般、又昙花一现的以劳动者为本的集体组织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很快受挫和失败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层社会的集体劳动和集体经济消失后,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组织也解体,单个的家庭成为市场经济大海的一叶扁舟。家庭中的妇女和妇女劳动尤为繁重和艰巨。同时,一系列的新话语诸如绩效优先、素质为本等,逐渐消减和替代了集体时代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者的本体价值。今天看来,便是激情的时代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看待劳动者,如何组织劳动,分配劳动及劳动产品,如何激发劳动活力,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分野。最普通的劳动者劳有所获,得到尊重是最真实的人权。劳动中的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平等是最为实质的平等,它包含劳动中的性别平等,也包含雇佣劳动和非雇佣劳动价值上的平等。

  《新女学周刊》不仅是妇女们思想和感情的“娘家”,也应该是漫谈妇女解放思想、实现两性对话、聚集智慧、畅谈理想的一个高地,更应该是男女社会成员积极行动,共筑平等、团结和幸福社会的助推器。


深入关注家庭研究,倡导新时代家庭观

  ■ 石红梅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期待中国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更大的勇气直面现实、牢记初心、不断创新,在已有的基础上,强化学术研究,做好实践工作,从机制和实践层面推进妇女解放事业发展。值此新年之际,我特别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妇女理论和性别研究重视家庭研究。具体而言,是要注重家务劳动、注重家庭建设、发掘新时代女性力量。

  第一,要系统研究新时代的家务劳动。性别差异说到底有两个,一是生育行为,二是家务劳动。生育的时间周期较短,但由此带来的家务和育儿方面的投入是长期的,这个问题不认真研究,系统推进,就不可能真正推进妇女发展和解放。目前中国生育率下降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除了政策因素,也与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家务和育儿任务繁重相关。在刚刚发布的《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2018年男女在收入差距上进一步缩小(约51%),然而女性步入职场的比例仍低于男性。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助力女性进入和回归职场的育儿、养老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等无偿工作仍主要由女性承担。因此,许多经济体加大投入以消除教育差距的举措,并未达到提高职场女性比例的理想效果。故家务劳动及其相关劳动问题的解决对妇女的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参与产生重要影响。此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关注和研究,若不能出相关的配套的政策综合推进,会作为前置性条件制约和阻碍妇女解放事业发展。

  第二,注重建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新时代的家庭建设应该包括不断地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我们应该在家庭内外共同营造“彼此多尊重、凡事有商量”的氛围,倡导“事业同奋斗,家庭共担当”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家庭观要注重家庭建设与国家、民族和时代发展的关系。要把个体的家庭纳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去看,把对家人的爱、家庭的爱,升华为爱国的家国情怀,要有大视野和大格局,认真研究和在实践中有效地推进家庭与中国新时代的融合,把家庭的建设与妇女的解放、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结合在一起。

  第三,发掘新时代女性力量。新时代要鼓励女性发挥自己的作用。新时代女性的形象需要我们一起为她们注入奋斗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家庭文明和谐。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研究家庭在价值观养成与倡导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妇女发展纲要实施,改善发展环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错误思想言论,要敢于及时发声亮剑,澄清模糊认识,让妇女的主角意识、奋斗力量、发挥建功立业的意识不断强化,让一个新型的充满力量的新女性群体不断形成并切实为妇女发展贡献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女学周刊》秉承着助力妇女发展和解放的目标,在整合学术资源、聚焦重要问题,传递女性声音,讲好中国女性故事方面,成为助力中国妇女发展事业的重要力量。希望《新女学周刊》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热情执着的精神,面向中国和世界继续营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继续深入探讨女性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在发现问题、阐释问题和政策咨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