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回眸性别平等成就 展望妇女发展方向
关注“改革开放40年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8.07.10 字号:【

  编者按
  近日,“改革开放40年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研讨会,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脉络、公共领域性别平等事业成就、女性经济社会地位变化、女性社会工作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发展的独特路径与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女性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借鉴。
  近日,“改革开放40年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的领导、专家及学者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公共领域性别平等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探索及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脉络等议题进行讨论,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成就,提出了妇女发展进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对妇女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取得了长足进步。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解放理论建设愈来愈迫切。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马焱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理论的探索历程,认为西方女性主义对我们有启发,但要指导我国妇女运动实践,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妇女追求平等和发展的诉求也会随之变化,女性发展和男女平等的阶段性目标,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具体的实现路径等都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如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进行重估和反思,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为世界妇女运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丰富世界妇女运动的多样性,是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共同心声。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红梅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妇女/性别理论与行动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理论资源,关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脉络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性别观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解放理论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马列主义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成果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具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关系;四是中国妇女解放理论形成与发展中“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引婷就如何在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男人”与“女人”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她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历程既反映了纵向的历史演变脉络,也折射出横向的相互联系特征。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社会实践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妇女解放”阶段,指出父权制的存在及男人压迫女人的现象;第二个阶段是“男女平等”阶段,主张以男人为标准解放妇女,将男人视为“真正的人”;第三阶段是“性别平等”阶段,主张男女平等、女男平等、其他少数性别的平等;第四阶段是“性别公正”阶段,强调差异性平等,注重建立在自然性别基础上的对社会性别的超越,呼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也为人们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40年的历程中,中国女性解放与性别平等事业既有长足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到城市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农村女性的发展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机会和空间。21世纪以来女性在我国劳动力流动中占比近半,以农村青年女性为主。对劳动力流动的开放向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加速期,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中国城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代女性置身其中。随着机会与资源的增加和自身能力的增强,更多女性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更具有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福建农林大学吴婧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阶层结构日趋成熟,社会差别和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她结合其调查研究成果发现:第一,女性性别意识对其阶层认同影响较显著且存在差异,家庭分工意识和就业性别歧视感越强烈的女性,对其自身的阶层认同评价越高;第二,女性自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感知到的横向与纵向的相对剥削感越弱,对自身的阶层认同越高;第三,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男主女从”“男强女弱”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性别意识对城镇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更强烈,而就业性别歧视则对农村女性的影响更强烈。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杨菊华从两性在资源、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得出,当资源相对充裕、可惠及更大人群时,两性差异相应减弱;而当资源稀缺时,性别差异则凸显。两性的教育机会趋于平等,预期寿命取得长足进步且劳动力市场参与和政治参与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女性难以获得声望较高的职业、满意的收入及政治地位等稀缺资源,且生命权和生存权受到威胁。虽然女性的预期寿命长于男性,但在老年时期更容易受贫困之累。
  女性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促进女性发展,推动男女平等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女性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丹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女性NGO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978年~198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女性NGO成长之路;1989年~2000年,中国女性NGO开始走向制度化;2000年~2013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一系列文件、制度相继颁布、出台和实施,大量民间妇女NGO快速成长,体制不断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女性NGO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中国NGO整体发展格局相适应,在理念、制度、资源、能力、人员素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大发展、大提升、大繁荣的局面。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培育新型女农民是大势所趋。福建师范大学何明丽建议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解决妇女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她建议要消除性别歧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村委选举机制,开展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稳定经济增长,充分调动妇女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社会发展与妇女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公共领域的工作岗位,然而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依然被大多数家庭所接受,家庭中的家务、抚育儿童、赡养老人等事务依然以女性为主体,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上海商学院副教授曹锐研究了上海白领女性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境,社工服务机构为白领女性提供服务的过程,并据此提出了建议对策,为其他社工服务机构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