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一线女性
国际反腐败卓越奖获奖专家王秀梅:研究反腐败,只为还人们一个干净的世界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8.01.17 字号:【

  国际反腐败卓越奖

  谢赫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国际反腐败卓越奖(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 Thani)是由卡塔尔政府于2015年1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反贪局联合会(IAACA)上宣布设立,该奖项得到卡塔尔政府和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的支持,并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UNOG)合作,每年在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之际颁发。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奖励和感谢那些为反腐败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从而分享全球范围内反腐败的创新性、模范性举措和良好实践,提高国际社会对反腐败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反腐败行动,联合起来促进《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执行。

  2017年国际反腐败日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国际刑法协会副秘书长暨中国分会秘书长、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秀梅,因其在“反腐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在瑞士日内瓦被授予第二届“国际反腐败卓越奖”,成为奖项设立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

  “这个奖虽然是颁给我个人的,但更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败制度和成绩的认可。”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傍晚,王秀梅教授在她的办公室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个奖项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是一种责任,更督促我担负起反腐教育和反腐法律知识传播的使命,提升全民反腐的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反腐败研究。”

  从法官到教授

  “可能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特别严谨的东西。”王秀梅说,父亲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和老公安。在她的眼里,一身制服的父亲威武而帅气,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后选择志愿时,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法律专业,想成为一名法官。

  大学本科的学习中,王秀梅发现,自己对原则性最强的刑法学特别感兴趣,在刑法学课堂上也最活跃。因此,198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在选择业务庭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刑庭。

  “一些同事还笑我,说你一个女孩子选什么刑庭啊,我的回答就是‘有兴趣’,有兴趣做起事来就不会觉得枯燥。”王秀梅说。1993年,她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刑法学硕士。读研期间,被最高人民法院选派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法官培训,先后在纽约大学法学院学习和纽约地方法院实习。

  在美国期间,王秀梅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专业文献,发现国际社会正在研究筹建国际刑事法院,而国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介绍和研究仍数空白,较为匮乏。

  “我特别喜欢新的东西带来的挑战,对国际刑事法院的了解,改变了我不再当法官而当教授的想法。”王秀梅说,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她没有回天津法院继续当法官,而是报考了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成为高教授培养的第一位国际刑法学博士,也是第一位女弟子,毕业后留人大任教。

  在一般人眼中,侵略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灭绝种族罪……这些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远之又远,却是王秀梅的兴趣所在。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王秀梅第一时间撰写文章,探讨伊拉克战争涉及的国际法和国际刑法问题;审判萨达姆,她第一时间撰写文章,预测萨达姆会不会被判处死刑,之后又从法律的视角,对萨达姆的身份、审判萨达姆的合法性、法院实体管辖权与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萨达姆的死刑判决是个象征的观点。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对国际上最新事物和前沿课题的追索、研究使我非常兴奋。”王秀梅说。

  美国归来之后,王秀梅承担了一些刑法国际研讨会及论文的翻译工作,“其实我那时候没有那么强的翻译能力,但我有兴趣,胆子大,敢于去做,包括后来又去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给德国籍法官做了半年的助手,这些都为我后来参与联合国的行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由于做国际刑法研究,王秀梅对一些国际公约特别感兴趣,包括《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系列公约等,并且对国际公约与国内有关法律的衔接做了较多研究。随着2005年中国批准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更为她的国际犯罪研究进一步打开了空间。

  “腐败也是国际犯罪,我的研究慢慢转到了跨国追逃追赃上,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国际论坛,开始频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王秀梅说。

  2012年,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决定起草一个全球普遍适用的反腐败教材。作为中国反腐败领域的专家,王秀梅受邀参与了反腐败教材的全球课程大纲的审议和完善,并推动了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开展反腐败教育合作,开创了中国大学与联合国合作开展反腐败教育的先河。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在华设立首个面向G20成员国开展反腐败追逃追赃的研究机构——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设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这一中心,不仅为G20成员国开展相关合作搭建有利平台,还为反腐败国际合作规则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为二十国集团联合打击腐败犯罪提供政策性参考。

  作为中心的执行主任,王秀梅在保证中心良性运转的同时,积极响应中央反腐败战略,将国家的需要和中心的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倡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服务国家反腐败的大政方针和现实需要,利用每一次工作会议、国际研讨会等机会,在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并先后在法学期刊发表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以及追逃追赃方面的文章,如《从葛兰素史克案探寻惩治跨国商业贿赂之路》《让世界感知中国反腐力度》等,推动国内外反腐课题学术交流。

  “其实,国内很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在反腐败方面的贡献比我大,我之所以能获得2017年‘国际反腐败卓越奖’,很重要一点是因为我在国际舞台上露面多、发声多。”王秀梅说,“如果说这个获奖还有更多影响的话,我希望至少能激励一些年轻学者把自己的专业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用英语熟练地表达自己的专业,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更多的专家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中国的话语权体现得才更加充分。”

  多重角色的平衡

  “从德国的反洗钱及资产追缴的双边研讨会到北师大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再到UNODC在新加坡举行的全球反恐课程审议区域专家工作会,快闪只为全球治理。”王秀梅新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一条消息,不经意间表露了她目前的工作状态。

  集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法教授、国际刑法协会副秘书长暨中国分会秘书长、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等多种职务于一身,如何做好各个角色的平衡,王秀梅说,只有一个办法——少睡觉。

  晚上9点下班、凌晨2点钟睡觉已经是王秀梅的常态。即便如此,她仍坚持每周三去最高人民法院上班。在别人看来,这是“浪费时间”,但在她看来,法学是社会学,脱离社会就没有法学,在实务部门工作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才不会空泛地只讲理论。这一点,她在美国讲学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因为美国刑法实体和程序是不分的,虽然讲授的是实体刑法,但学生提问却会涉及刑事诉讼和程序方面的问题。庆幸的是,由于在实务部门的工作经历经验,王秀梅还能从容解答。

  作为教授,每次不管是给中国学生还是给留学生上课前,王秀梅还是会反复修改PPT。“我不允许自己炒剩饭,更不会一本教案讲一辈子,国际社会千变万化,我必须把最新的国际动态呈现在我的课堂上,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王秀梅说。

  为了更好地传播反腐法律知识,提升全民反腐意识,2016年,王秀梅在北京师范大学创立“反腐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讲授反腐败相关法律知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有关领导、国际刑法协会主席、德国马克斯普朗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等都在这个讲堂上讲过课。

  “反腐败研究不是单纯的腐败犯罪研究,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的研究,从腐败信息的来源侦查,腐败行为的调查,腐败心理的研究,到跨地区跨国的引渡条约、刑事司法协助,研究的空间很大。”王秀梅说,近年来中国的廉政指数虽然越来越高,外逃贪官数量逐年下降,但百名“红通”外逃人员还有将近一半在国外,这更对我们的追逃追赃提出了“攻坚”要求。

  “通过对外逃贪官出逃路径的研究,制定防止贪官外逃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探索更加有效的办法,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追逃追赃国际合作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课题。”王秀梅说,“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我只有把反腐败的研究做得越来越好,才对得起那只金手。也希望更多青年人和专家学者在反腐败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还人们一个干净的中国,干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