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聚焦> 调研思考
全球化语境中的儒家伦理与女性主体价值
关注“儒家·女性·生态: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的儒家女性伦理何以可能”国际工作坊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17.06.13 字号:【

  编者按

  6月3日~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儒家·女性·生态: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的儒家女性伦理何以可能”国际工作坊。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学者会聚一堂,围绕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等思想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进行探讨,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进行梳理和转化,对处在全球化中的中国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有一定借鉴意义。

  6月3日~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儒家·女性·生态: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的儒家女性伦理何以可能”国际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围绕全球化语境中的“儒家伦理”与“女性主义”展开交流。杜维明先生特致贺信,中、美、韩等国学者会聚一堂,讨论如何借鉴传统文化资源以建构生态环保和性别平等的社会。

  质疑大陆新儒家女性伦理话语与实践

  如何超越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鸿沟?这需要重新评判以蒋庆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当代新儒家的一些女性伦理话语与实践。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芳琴认为,蒋庆的“政治儒家”所提出的王道政治、弘扬三纲、安顿现代女性等论说,有可能对女性发展和社会公正造成负面影响。她响应金耀基的“三纲过时”论,认为重提“夫为妻纲”是强调封建父权,而强调“男女有别”的“妇德”则是为传统父权辩护,错置了时代,罔顾现实,深陷于男权中心之王道乐土玄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存山认为,“三纲”是从汉代董仲舒开始的,能不能上推到先秦儒家,虽然还需要讨论,但汉代以来“三纲”代表的绝不是平等的关系,这一点的确是当代新儒家需要反思的。持相似观点的还有武汉大学国学院博士生许兰,她在题为“儒家对女性的形上学论证”的发言中,批判了董仲舒和朱熹有关女性的男权观点。

  与这一议题针锋相对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张祥龙代表的中国当代新儒家,他积极肯定传统儒家的女性伦理话语与实践。张祥龙以“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为题,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考察了云南摩梭人的“母系”家庭生活,认为传统儒道互补的社会是比较包容的,儒家可以在父系与母系或更多可能的交叉视野中来考虑传统儒家与女性的关系。儒家要在现代和未来重获生机,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安置”女性的问题,也涉及“重置”女性在伦理、道德和世界观中的位置。

  这一观点在讨论现场中引起较为激烈的反响,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向贤等专家还从多元选择的角度,质疑儒家对女性的安置与重置。

  儒家伦理结构中建构现代女性主体性的资源

  “儒家伦理结构中建构现代女性主体性的资源”议题采取较为中立的立场,对儒家进行“同情之理解”。这一议题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性别平等的资源可以借鉴。这一议题是此次会议最核心、争论最多的部分。

  于闽梅运用传统儒家思想、现代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学的观察方法,以“闺阁政治”概括中国古典的以儒家为主的家庭秩序,认为虽然闺阁女性不仅要服从伦理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大规范,而且要服从诸多层次分明、关系微妙的闺阁伦理规范,但传统社会中的诸多女性仍然在儒家“闺阁政治”所提供的有限的政治与文化空间中,通过“德”的框架实现其主体性。她梳理了《红楼梦》中“闺阁政治”的诸多线索和头绪,考察其中可资借鉴的女性主体性资源。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王堃以“成就私德:儒家女性人格的养成与效应”为题发言,提出朱熹的妇女观是以坤道、坤德与诚敬作为元语言,贞顺、直信、三从四德等作为次级语言而建构的。朱熹建构的女性是以诚信为“德”,而游走于坤道内外。王堃意在为女性寻找在个人私领域构建人格的资源。

  此外,韩国国立Hanbat大学教授金惠经分析了李贽的女性观及实践,试图还原李贽的妇女解放思想。她重点讨论了李贽与梅澹然、善因、明因、澄然等女学生的关系。李贽的“皆生于两”“夫妇,人之始也”等观点,置夫妇关系于君臣、父子之前,对当代性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教授王媛媛试图从《列女传》中寻找资源,认为其中的叙事强调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有一定的选择权,刘向在文本中重视表现女性的自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霞提出,道教给女性提供了摆脱传统儒家框架内“贤妻良母”束缚的资源。女丹修炼、女性成仙在道教传统中很普遍,道教中的女性甚至成为男性的导师,由此进入当时社会的“天地君亲师”行列,享受较高的地位。武汉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姜含琪分析了冯梦龙的《情史》和《蒋兴哥重遇珍珠衫》中的情本论对于建构现代两性关系的意义。李存山则梳理了传统中比较重视性别平等的大致思想脉络:从名家惠施的“泛爱万物”及“去尊”思想、郭店楚简中表现的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到《易传》中对咸卦和恒卦的基于平等意义上的解释等,他尤其重视明清之际思想解放的意义,重点分析了唐甄的《潜书》中蕴含的性别平等思想。山东科技大学讲师金小燕借鉴古希腊伦理学视角考察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女性。

  儒家伦理与生态女性主义

  “儒家伦理与生态女性主义”议题把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追溯到资本主义父权意识形态,而解救的药方则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和自然的重视。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静以“女性与自然:道家环保主义初探”为题发言,把道家思想看成解决资本主义男权制带来的环保问题的一种思想资源。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根友 以“面向智能人时代我们如何谈女性解放”为题发言,认为智能人的出现,将会使得人类的自我再生产问题退居次要位置, 有关女性解放的话题将会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婚姻将不再是女性获得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女性的社会生活自由度将得到更好的提升,两性之间基于心灵自由原则的结合,将引发对新型的两性关系伦理的思考。这不只是对女性的解放,也是对男性的解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丽丽则关注《周易》中的女性主义,并结合美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巴特勒的观点切入,认为易经中的性别是不断生成的。她分析汉学家魏德明解释《周易》的观点,在魏看来,作为阳的象征的“乾”卦,为“阴”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空间。济南党校哲学教师王硕则从佛教角度谈兼容传统宗教的形而上阳性崇拜与现代社会的形而下男女平等的意义。

  当下的女性伦理如何看待家庭

  “今天的女性伦理如何看待家庭”议题重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当代的性别建构。王向贤考察对比了1929年~1933年国共两党在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劳动法、工厂法、婚姻法等与性别和家庭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出这些法律总体上存在重母职轻父职等问题。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朱明爱则分析韩国的女性运动,认为21世纪以来,韩国女性运动的政治参与和大众化趋势很明显,增加了女性和各种权益,提升了政治参与范围与水准。

  本次会议以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可资借鉴的哲学和伦理学资源为主,涉及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等思想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进行梳理和转化,以期推进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发展,并对处在全球化中的中国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