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脑瘫患儿的自强人生路

  “人们大多以为‘最美家庭’应该是‘最完美’的家庭,而在我看来,‘美’不在完美,而是残缺中的那份真情,那份感动,那份相携。”

  杨竚动情地说,一语道尽她的家庭经。

  第一眼看到杨竚,绝对不会把她和脑瘫患儿家长联系起来,那一脸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幸福,传递出来的是满满的温暖。这个来自山西的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用他们“不完美”家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家庭故事,满含着夫妻相携患难与共,以及由己及人的无私大爱。

  患难中互相扶持 坚持中孕育希望

  杨竚是山西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的工作人员,丈夫梁卫东在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班。

  他们在上大学时相识并相爱,毕业后筑起爱的小巢,小日子过的平凡但非常温馨,儿子的出生更是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幸福。然而,不幸突然来临。他们的儿子1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瞬时间,杨竚与丈夫感到天塌了,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无助与惶恐。杨竚曾经怨恨老天为何对她如此不公。

  然而,孩子一个无辜的眼神,让她顿时明白了,“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全部的希望,必须坚强,必须撑起孩子的未来。”

  当时,杨竚和爱人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也不足1000元,可是儿子看病一个疗程就需要3000多元,生活时时捉襟见肘。然而,不管多难,他们都从未想过放弃。

  在求医路上,他们轮流背着孩子去求医问诊。在最难的时候,彼此之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杯递到手中的热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彼此的心。

  根据医生的建议,他们每天轮流给孩子按摩,一按就是十几年。为了让孩子学会爬行,他们和孩子一起爬在地上,一遍一遍示范,在磨烂了十几条裤子后,孩子终于学会了爬行。不久又学会了摇摇晃晃地站立。那笨拙甚至难看的姿态,却让杨竚和爱人激动得久久难以自已。

  一家人一天又一天从未松懈,到儿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终于能够独立行走了。初中、高中、大学,儿子蹒跚着一路走了过来。

  喜欢文学的杨竚和丈夫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治疗。他们常常边做家务,边和孩子一起朗读华文美章;经常一起做成语接龙、英文单词接龙等趣味性游戏,快乐学习,共同提高;他们还一起聆听传统古筝名曲,和谐的音符在家中荡漾……

  看到孩子一天天的进步,杨竚感慨地说:“爱的抚摸和温情陪伴是良药,可以治疗任何疾病和伤痛。”

  不论付出还是回报  都是爱的双向人生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不幸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照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给予我们新的生活认知与体验。爱是付出,爱也是给予,只有通过给予爱,传播爱,才会提升自己的信念、照亮自己的人生、坚强自己的内心。”

  一番出人意料的话语,杨竚说得平静,神情中却充满感动。

  因为孩子的不幸,杨竚一家得到了很多来自单位和社会的帮助。单位领导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说:“杨竚不容易啊”。由于儿子行动不便,出门和上下楼成为他们负担最重的事。丈夫单位主动考虑他们的难处,专门给他们调配了1楼的房子。

  凡此点点滴滴,杨竚和爱人非常感恩。他们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在业余时间带着儿子投身公益,竭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回报社会。

  受家庭的影响,杨竚的儿子一直乐观、勇敢、自信,深深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假期里,杨竚和丈夫陪着孩子去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到太原市图书馆当义工,做山西省博物院的公益讲解员,参加太原晚报组织的帮助自闭症儿童活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儿子捐出了他所有的积蓄——816元。还在日记里写道:“大地震让那么多人无家可归,让那么多人变成了残疾人,甚至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我拥有如此多的爱,真是太幸福了。我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掌握更多本领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他们不幸患病的儿子已经23岁,他们的女儿在读小学,是少先队副大队长。

  儿子大学毕业后,自主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倾梦”,为残疾人搭起一个交流的平台,已经吸引了近千名粉丝朋友。不久前,他还受聘于一家公司从事文员工作,实现了自食其力。

  他经常会接到同学、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的电话、微信或者QQ留言,向他讲述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请他出谋划策。为此,他还专门购买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学知识,义务做起了心理疏导工作。

  “病魔固然可怕,但爱的力量更伟大。”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却丝毫没有被挫折和磨难击垮,而是靠一家人的努力收获了不平凡的力量,形成了互助互爱、爱己爱人的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