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家庭”代表发言摘要

  陕西 汪勇家庭

  我的“小家”和“大家”

  我叫汪勇,是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一位社区民警。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殊荣。下面,我跟大家讲讲“我的‘小家’和‘大家’”的故事。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我自己的小家就在工作地——西安咸东社区。由于经济不宽裕,我和母亲、妻子、儿子祖孙三代蜗居在一间简朴的出租房里。就是这么一个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小家”,却始终给我温暖、给我力量,支撑我为我的“大家”——咸东社区的居民服务。

  9年前,当了17年兵的我从部队转业来到西安,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正是从那时起,我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熟悉着社区的每户家庭、每个居民。在民警琐碎繁杂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民生无小事、民心不可欺。我坚守民警职责,用满腔的爱回应每一份求助。如今,我的“小家”已经融入社区的“大家”,在这个“大家”深深扎下了根。

  9年来,强大的支持力量源源不断地从“小家”流向“大家”,“小家”温馨知理的爱支撑着我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前行。住房窄小,我妻子王银萍没有一句抱怨。由于社区民警工作的特殊性,很少有空闲陪母亲、陪妻儿,对这一切,妻子从未流露出不高兴,却经常和我一起走访看望社区里的困难群众。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妻子在外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自己却从来舍不得买身新衣裳。在妻子和家庭的支持下,一年又一年,我已记不清为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添置过多少生活用品,随时上门为困难群众解决过多少燃眉之急,这一切离不开我的“小家”给我的支持和力量。

  9年来,无声的认可从“大家”悄然沁入“小家”。群众的心中有着不偏不倚的尺度。社区警民联谊会上,群众送我一个礼物——一幅装裱好的大大的“家”字,我接过这个“家”字,内心难以平静,我是个农村娃,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能为群众做点事,我心甘情愿、心底踏实。这个“家”字告诉我,社区就是我的“大家”,辖区的百姓都是我最亲的亲人。

  这就是我的“小家”和“大家”,能同时拥有这两个家,我倍感幸运和珍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与家人一起,与社区百姓一道,建好“小家”,守好“大家”,用不懈的努力浇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之花!

  河北 刘长英家庭

  三十余载“嫂娘”情 用爱铺洒幸福路

  我叫刘长英,是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乡前岳各庄村一名农村妇女。今天我讲述的家庭故事题目是“三十余载‘嫂娘’情 用爱铺洒幸福路”。

  1984年,20岁的我认识了朴实憨厚的丈夫何友。虽然早就听说何友的母亲已经过世,家有三个年幼的弟妹,日子过得挺紧巴,但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我还是傻眼了——屋里土炕上的席子全是破窟窿,门上连门帘都没有。除此之外,家中还欠了四千多块钱外债。但看着6岁的小妹,我横下心作出决定——我要给三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最大的关爱。

  虽然当时我只有20岁,但心中深深地刻下了那句话“长嫂如母”。结婚后,为了尽快还上家里的外债,让三个弟妹吃上饱饭,我和丈夫马不停蹄地干活。在我们两口子的勤苦忙碌下,一家人吃上了热乎饭,弟妹们穿上了新衣服。

  1985年,儿子出生了,照顾四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生活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日子过得更紧巴了。为了多挣些钱,让弟妹安心读书,我们商量了很久,决定改行做猪肉屠宰销售生意。每天凌晨4点,我和丈夫就起来烧水杀猪,然后丈夫出摊卖肉,我驮着半扇猪肉沿街串村去卖。超常的体力付出使我和丈夫身体都很虚弱,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从来不舍得吃肉,总是把肉剩下,等着弟弟妹妹放学回家,给他们加点营养、解解馋。

  我们夫妻的付出换来的是家庭的融融暖情。弟妹小的时候,一个个跟小尾巴似的围着我,嫂子长、嫂子短。妹妹们外出求学后,周末回家争着抢着帮我洗衣服、做家务。弟妹们学习很争气,三人都考上了大学。乡亲们都说,村里最穷的家走出了3个高才生,都是哥嫂的功劳。

  在村里,大伙都夸我们夫妻是“能人”,不光因为我们带出了三个大学生,还因为我们勤劳创业,成了村里的致富“模范”家庭。

  通过千辛万苦经营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乡亲们对我更增添了一份信任,也鼓足了我为百姓服务的信心。村里的党支部换届选举,我以高票当选村支书,能够带领大家伙一起劳动致富,凝聚身边所有的家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和肩负的责任。在这其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小家连大家,家和万事兴!

  广西 王芳家庭

  心手相牵 真爱久远

  能够成为全国“最美家庭”,并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家庭故事,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在平常人看来,我似乎挺倒霉的。

  曾经,生活赐予了我一对双胞胎女儿,可刚到的喜悦被大女儿确诊为脑瘫的消息击打得荡然无存。接踵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我自己带着两个周岁的女儿独自生活。

  也就是在我人生最沮丧的时候,我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李绿江。李绿江是《南宁日报》的一名记者。认识他的时候,我带着两个女儿独自生活了五年。当李绿江向我表白的时候,我说,你先见见我的两个孩子再说。

  2001年,为了给孩子看病,我辞去工作,带着大女儿去了一个离南宁有三个多小时路程的地方进行治疗。李绿江每周一的中午过来陪我和孩子吃顿饭,然后又赶回去忙工作。我带孩子在外治疗三个月,他也风雨无阻跑了三个月。

  2002年,历经8年寻医问药,大女儿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我萌生了给像我女儿一样的脑瘫孩子们建一个康复教育机构的想法。从青年时起就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李绿江,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社会爱心力量支持下,这个机构诞生了,我们给它取名叫安琪之家,这在当时的广西是第一家。

  安琪之家刚成立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甚至连孩子们睡觉的床都没有。我丈夫四处奔走、到处化缘。后来,他的许多朋友和同事,都成了安琪之家的捐赠人。每当安琪之家“山穷水尽”,我丈夫都及时出手“化险为夷”,送上让我可以依靠和坚守的臂膀。就这样,十几年挺过来,安琪之家走过了一条不平坦也不平凡的道路,为全国19个省市5000多名脑瘫孩子提供了他们急需的各种康复治疗服务。许多孩子在这里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安琪之家成为折翼天使重新飞翔的地方。

  正是有道德、情感上一致的价值取向,我和李绿江组成新的家庭;正是有服务社会的共同理想信仰,我俩携手创办安琪之家。我们把家庭之爱演绎成为更广泛、面向弱势群体的人间大爱。

  能和心爱的丈夫、亲爱的家人心手相牵、真爱久远,能尽心尽力为社会奉献、播撒爱的雨露,我真的很幸福!

  山东 张淑贞家庭

  承续红嫂家风 弘扬光荣传统

  我叫于爱梅,来自沂蒙革命老区山东省沂南县。我们家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嫂之家。今天,我是代表已经101岁的母亲张淑贞来参加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仪式的。我讲述的是我们家三代承续红嫂家风、弘扬光荣传统的故事。

  奶奶是光荣传统的开创者。我的奶奶王换于1888年生人,1938年,奶奶在50岁时加入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奶奶被沂蒙人民称为“沂蒙母亲”,因为抗战时期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收养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的“战时托儿所”,三年时间里亲手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奶奶经历了很多,她认定共产党带领人民求解放、奔光明,从入党的那天起,她就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党,她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伟大的“红嫂精神”。

  母亲是爱党拥军的接力者。母亲对我说过,起初,她对共产党、八路军不了解,是奶奶整夜整夜地给她做宣传。1939年,在奶奶影响下,我父母、叔叔先后入了党,父辈中4人参军参战、1人光荣牺牲。母亲张淑贞担任两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她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母亲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的革命后代,把刚出生的姐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托儿所孩子。就这样,托儿所的40多个孩子一个没有少,我母亲和我婶子有4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我们是红嫂家风的发扬者。我今年63岁,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在红嫂家风的影响下,我们这一代叔伯姊妹21人,有15人入了党、3人参了军,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传承家风。2004年我离岗后,正式从母亲那里接过了曾经纳过军鞋、缝过军衣的“红嫂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我的大女儿和子侄辈的几个孩子都主动加入了红嫂协会,用各自的方式诠释良好家风、演绎真善美。

  今天,“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我相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洪流中,“红嫂精神”、红嫂家风必将释放出更为强大的正能量!